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

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

2017-04-06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练习场的坡度基本都很缓。可是即便很缓,对于初学者也是很大挑战。穿上笨重的雪鞋后,马上就感觉两条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新一年开始了,总觉得应该找个新鲜事挑战一下自己,于是开始练滑雪。

  练习场的坡度基本都很缓。可是即便很缓,对于初学者也是很大挑战。穿上笨重的雪鞋后,马上就感觉两条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套上雪板往下滑的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失控。因此,滑雪练习场上最常见的景象就是:摔倒。

  这里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练,亲子互动时风格各异。给我留下印象的有三个情景,正好拿来作为这个话题的引子。

  ●情景一:

  排队时前面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看上去情绪很低落,旁边应该是爸爸。爸爸教育女儿道:“不用这个样子呀,不就是摔了吗?学滑雪哪有不摔的呀?”

  一圈以后,真巧,父女两人又排到我后面。这次爸爸的语气显然有点不耐烦了:“跟你说过多少回了,摔倒了就站起来,接着练!都15岁的人了,摔个跤就哭丧个脸,至于吗?”因为两人在我身后,我看不见女孩的表情,但能猜出个大概。

  又一圈以后,我远远看到女孩抱着滑雪板从半山坡走下来。父女俩没有去到队尾,而是朝着出口走去,应该是不滑了。爸爸一边走一边说着什么,一只手不时地在空中不耐烦地挥两下。

  ●情景二:

  一个6、7岁的男孩,每滑十几米都会摔倒,摔倒后不会马上起来。每次妈妈都会去到他身边。因为离得远,听不见两人说了什么,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妈妈从不主动伸手去拉男孩,而是等男孩伸出手,妈妈才会把他拉起来。

  有一次排队时离母子两人比较近,看到男孩兴高采烈地跟妈妈说着什么。显然,他并没有因为多次摔倒而情绪低落。我离开练习场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接着滑呢。

  ●情景三:

  一个小女孩,应该不到5岁,爸爸跟在她身后。每次女孩摔倒,爸爸也都跟着摔倒,夸张地躺在雪地上四脚朝天。隐约能听到女孩咯咯的笑声。之后,爸爸会坐在地上先帮女孩站起来,女孩站起来后,会伸出手去把爸爸“拉起来”。

  摔倒,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景,不仅在滑雪场,而且在每天的生活里。

  摔倒后,三个孩子都站起来了,但是显然,对于第一个女孩,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失了某种重要的东西。

  应对挫折、适应逆境,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新的概念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到:resilience。这个词含义并不简单,因此在中文里,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词能够准确对应它的意思。

  先看看这个词的原始含义。

  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引用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个物体受到外力发生变形,当外力撤销后,这个物体能够恢复原状、不会永久性变形的能力,称为resilience。

  例如一根弹簧,我们用力把它拉长,然后松手,弹簧就会回弹并恢复原状。在物理上,我们把它称为“弹性”。

  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这个概念,例如在生态学中,resilience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发生干扰性事件甚至灾难性事件的时候,能够抵御破坏并快速复原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resilience的概念最早在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米·沃纳(EmmyWerner)提出。沃纳花了四十年时间追踪了698名夏威夷考艾岛的孩子,其中201个孩子的家庭不仅贫困,而且父母都有问题(失业、酗酒、精神疾病等)。

  不出所料,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超过2/3,到了青春期后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意外的是,仍然有接近1/3的孩子表现良好,似乎成功抵御了早年家庭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干扰。沃纳称这1/3的孩子为resilientchildren(resilience的形容词)。

  80年代末的另一项研究报告公布了同样的发现。马斯特恩小组的研究对象是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尽管大部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因为母亲的状况而受到了影响,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发展良好。(MastenA,BestK,GarmezyN.Resilienceanddevelopment:Contributionsfromthestudyofchildrenwhoovercomeadversity.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0.)

  也就是说,恶劣环境的影响,固然很可能导致不良的结果,但是并不绝对。具备足够的resilience的孩子,可以抵御逆境中的不良影响。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