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打人行为主要源自原生家庭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如此叛逆,甚至将拳头挥向自己的父母呢?有数据表明,孩子90%以上的暴力行为都是跟家庭成员学来的:
第一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是百依百顺,从小就任由孩子任性胡闹。
和孩子做游戏时,必须让孩子赢,孩子输了就又哭又闹。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在第一时间无条件满足。
孩子心里有了负面情绪,也任由他肆意发泄,偶尔动手打了父母几下,也就当孩子太小不懂事给翻片儿了。这样孩子长大后必然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心就喜欢用暴力发泄来解决问题。
第二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就是棍棒教育。
孩子从小不论做错了什么,哪怕可能只是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就遭来一顿打骂。
孩子虽然还没有反抗的能力,但总有一天会长大,当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可以反抗父母,甚至能对父母施加暴力时,再面对父母的棍棒教育,可能就会反抗。
这时候父母已经无法再用单纯的暴力“制服”孩子,孩子便能从暴力行为中得到满足感。这就是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效仿。
家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专家表示,控制孩子的暴力倾向,必须从小抓起。当孩子首次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不要觉得这没啥大不了就由他去,而是要及时控制住孩子,并教育孩子暴力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从小教育孩子暴力的危害,以及不能通过暴力伤害别人的观念。
1岁左右给他安全感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里不到1岁的小宝贝总爱用手抓、掐人,那么先别急着给孩子贴上标签。
一方面,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一方面,当孩子有“打人”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
3岁左右内化情绪,给他一个替代选项
自我意识萌发,是培养宝宝独立自主意识的重要时期,这阶段的宝宝遇到不顺意的事情会引起应激反应,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产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带着情绪地“打人”,别反应过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还没学会用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发泄方式内化到游戏中去。
3岁的孩子可以沟通了,这个时候孩子打人,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宝贝,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6岁左右引导他用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常常通过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长的投诉,或者老师的种种不满,父母必须要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大事情去处理了。
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较充分,心智发育基本稳定,此阶段的打人行为是有意识行为,甚至携带暴力因素。那么父母就需要不断地跟孩子重复,帮其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并给予他一定的时间去改正。
永远不要小看榜样的力量
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平时遇到情况,也是出现情绪失控,会大叫,会动手,那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过激反应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现实中会对父母拳脚相向的叛逆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对父母封闭了内心,不愿与父母进行更多的交流。
如果孩子存在较严重暴力行为,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开导孩子以外,也要借助儿童心理专家的力量,来重新打开孩子紧锁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