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

2017-04-05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婴儿时期因为父母的照顾方式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所以,糟糕的恋爱经历往往会一再重复。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

  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Styles)”

  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依恋类型在“婴儿-父母”间已经出现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他指出,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被依恋的那个人是不是在自己身边的,容易找到的,对自己充满注意力的?Istheattachmentfigurenearby,accessible,andattentive?”

  如果父母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如果父母并非如此,则婴儿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

  如果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再回来,婴儿就会陷入抑郁和绝望。

  后来,一个叫作MaryAinsworth的人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她做了一个实验,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结果显示:

  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这个研究同时也发现,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正是这个实验,证明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

  1987年,Hazan和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论放到成人的恋情关系(romanticrelationships)语境中研究。他们认为,成人的恋情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依恋,它们与“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

  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

  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紧密,都有身体上的接触

  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不安全

  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都会喜欢对方的长相,相互迷恋,为对方专注

  都会有一些"babytalk":用孩子的方式对话

  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来测量成人是哪一种依恋类型:

  A.和其他人靠近让我觉得不舒服;让我完全信任他们很难,我也不能允许自己依赖他们。当任何人离我太近的时候,我都会紧张。而通常情况下,别人都希望我能比“让我感到舒服的距离”更贴近他们,他们希望我能和他们更亲密。

  B.让我和别人亲近相对来说还挺容易。我愿意依赖别人,也愿意被人依赖。我不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也不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C.我发现其他人往往不愿意像我希望的那样,和我那么亲近。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不是真的想和我呆在一起。我希望和我的伴侣非常紧密,但有时这反而就把别人吓跑。

  结果显示,和“婴儿-父母”依恋类似,有60%的人属于安全型,20%属于“焦虑-抵抗”型,20%属于回避型。

  不过,从1998年发布的两个研究以来,人们倾向于把依恋类型看成是区间,而不是绝对的分类,可以用一张图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人的依恋模式中,和亲密关系相关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焦虑感高的人,会倾向于担心自己的伴侣“是不是还在那里、是不是及时地回应自己、是不是给予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等问题。而回避感高的人,则不太愿意和别人过分亲近。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个变量把依恋类型分成了四个区间。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依恋类型对我们的影响

  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沿袭性。同时,更多的新研究正在证明,成人亲密关系中两个人依恋的方式,和“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也有高度的类似。比如说,很多在机场分别的恋人,都会表达出高出平时的亲密行为,这和孩子与父母分别是一样的。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因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

  (1)择偶

  通常来说,在挑选长期关系的伴侣时,我们会认为那些“及时给予我们回应”、“给我们很多注意力”、“温暖”、“对我们的需求敏感”的约会对象是更合适和有吸引力的,这和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但是,1997年的另外一个研究证明,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会选择安全型的人作为伴侣。我们往往会选择这样的人:这些人能够再一次确认我们已存在的、对亲密关系的信念。熟悉感(Familiarity)是一个理解我们每个人亲密关系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寻求我们已经熟悉的依恋模式。

  在婴儿时期因为父母的照顾方式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所以,糟糕的恋爱经历往往会一再重复。

  (2)安全感

  在婴儿期,安全型的婴儿往往是适应性最好的,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与调节能力,和同伴相处很好,也很容易受到喜爱。一项1994年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成年人在长大后最容易对恋爱关系感到满意,恋爱关系也往往持续更长的时间,彼此信任,彼此承诺,互相依赖。1997年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他们更有可能把伴侣作为安全感的基础,以此为退路去探索世界。

  与之相应的,1992年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人,更倾向于在压力大的时候向伴侣求助,也更愿意在对方有压力时提供支持。

  而不安全型的人,则容易担忧/怀疑对方的行为。这种担忧常常会激化矛盾,而不是缓解他们的不安全感,这在一项1996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3)回避型(疏离、恐惧)是一种防御机制

  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婴儿与父母分离”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并不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有压力。然而,对这些婴儿的心率及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水平测试却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压力,而是一种防御机制隐藏了他们的压力感。表现出冷酷和不在意,就是这样一种防御机制。

  在一项针对成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回避感”高的人做了实验,让他们假设双亲过世,并就此进行讨论。对这些人皮肤的测试显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会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当研究者让这些人压抑自己的这种压力感时,疏离型(高回避感、低焦虑感)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反应,不把注意力放在与依恋相关的想法上。而恐惧型(高回避感、高焦虑感)的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疏离型的人,心理防御机制是很强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