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湖南邵东县发生一起未成年人劫杀女教师的恶性事件。10月19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刘某(13岁)、赵某(12岁)、孙某(12岁)抓获,嫌疑人年龄最小者仅11岁,最大13岁。由于三名嫌疑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目前已被送往工读学校。残忍的暴力杀人案件背后是家庭教育缺位、网瘾少年犯罪等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三名未成年人如何起意劫杀女教师?
10月18日,刘某(13岁)、赵某(12岁)、孙某(12岁)三人预谋去新廉小学对在校教师实施抢劫。当日12时许,三人窜至新廉小学,因感到肚子饥饿,三人撬开学校小卖部的门,盗走面包、棒棒糖若干。之后独自守校的女教师李老师在操场发现了他们,劝说离开。三人遂去往学校宿舍楼,将被害人李某云(52岁)叫出宿舍,持木棒对李某云进行殴打,并拖至卫生间用布堵住李的嘴巴,致被害人李某云死亡。后刘某、赵某、孙某将李某云的手机及2000余元现金抢走。三人将尸体藏匿在卧室床底,再将现场血迹清理后逃离现场。
二、三名少年是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沉迷暴力网游、性格内向孤独是三名未成年人的共同特点。
1家庭教育缺失:三名少年中,刘某、赵某的父母不在身边,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孙某的父母感情不和、疏于管教。
2沉迷暴力网游:调查了解到,三名未成年嫌疑人的另一显著共性是都严重沉迷于网络,尤其热衷于有打杀情节的网络游戏。“可以拿刀枪打打杀杀很刺激,打赢了就特别有成就感。”孙某说,“特别是被爸爸骂了,更想上网去发泄。”
3性格内向,内心孤独:孙某看上去很内向,但骨子里特别固执。他在学校没有表现出暴力倾向,但有时和同学闹矛盾言辞比较激烈。
三、三名少年为何走上歧途?
为何沉迷暴力网游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少年儿童特别容易模仿,心理学做过这样的实验,少年看了和平的电影回来之后行为反应比较平静。看了暴力电影之后,出现攻击行为的概率就较大。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因素之后,就会有模仿行为。”
针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孙云晓说,孩子容易犯错、犯罪,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父亲教育的缺失。未成年人罪犯中,跟父亲关系糟糕的比例非常高,这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往往是培养亲密感,而父亲给孩子的影响是责任感、独立、遵守规则。父教缺失的孩子犯罪比例高,这是个规律。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心理发育不健康、管理疏漏所引发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多。
事发后,邵东县委、政府全面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安全隐患排查、网吧监管等整治工作,同时全力安抚受害家属,并向上级报请将受害者认定为“工亡”。同时,嫌疑人家属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也正在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判定。
四、历次留守儿童杀人事件回顾
2014年4月11日深夜,江苏泰州,14岁少年薛毅用铁榔头砸脑袋、刀刺、毛巾塞嘴等方法将父亲杀害,然后骑电动车逃离,直至父亲尸体腐烂发臭、邻居报警才最终被警方控制。这名少年一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自己则跟80岁的奶奶一起生活。长期畸形的家庭环境让父子俩的沟通充斥着专制和暴力,直至悲剧发生。
2014年8月12日,四川自贡13岁的留守少女苗丹误将邻居3岁女童撞倒,慌乱之下将女童扔入粪坑致其死亡。
2015年6月初,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同学结怨,用掺杂了毒鼠强的可乐将同学姐妹毒死。据媒体报道,面对警方,女孩冷静地说出了从20多天前买毒、藏毒、投毒的全过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时,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此次杀害女教师事件并非个案,但他们为何如此残忍无情?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
五、“留守儿童”现状
截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6102.55万人,也就意味着5个孩子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六、“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庭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首先是心理问题。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缺乏亲情、情感和心理的关怀,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加上与外界接触甚少,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阂和陌生感,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导致产生各类悲剧事件。
加上缺少父母的照顾而产生的生活问题;孩子进城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放弃学业或因父母工作的变动而不能及时接续学业等教育问题;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等道德问题。
七、“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的教育问题
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而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
2直接原因: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这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八、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①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②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③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