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8个术语:助你学习客体关系

8个术语:助你学习客体关系

2017-02-28 来源: 深圳四叶草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

  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如果你以前学过精神分析的话,就会理解上述的话。

  看不懂?没关系!你只要知道,经典精神分析将研究重点放在“4-6岁“,而客体关系的研究重点在“0-3岁”。这其实也反映了精神分析对于心理学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它真正意义上把研究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童年”。

  8个客体关系专业术语

  1.客体(object)

  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2.部分客体(Partobject)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3.完整客体(wholeobject)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这就是所谓完整客体。

  4.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object)

  这是Winncott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的非共生性以后,为缓解由此引起的对现实的焦虑孤独感而创造出的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取向的过渡性情景。最典型的过渡性客体有柔软的毯子、玩具,甚至入睡前的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声音等。

  5.客体表象(representationofobject)

  是指客体在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个体体验到的客体与现实环境中的的真实客体往往并不完全吻合。决定个体对该客体的内在感受和现实关系的是这个内在的客体表象。

  6.自我表象(selfrepresentation)

  是指个体与客体相处时,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这种自我表象可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在现实中如何发展或处理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婴儿在早期与客体是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不能区别他与客体之间的差异。此时,他的自我表象实际上是自我与客体的混合表象。随著年龄的增长,以及与客体的不断接触,婴儿逐渐可以将自我与客体分开,区别出我与非我、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7.分离(splitting)

  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从正常的心理发展层面来讲,分离意味著婴儿可以借此机制来处理那些对他而言仍显得混乱而不连贯的早期生活体验。从防御的层面来讲,当婴儿尚无力将他对客体的体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客体经验时,分离机制可以帮助他在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中选择性地保留一种情感体验而避免焦虑,从而形成所谓部分客体表象。

  8.共生(symbiosis)

  这是Mahler从生物学中借来的一个概念,在此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