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自恋边缘型伴侣关系:相关治疗研究

自恋边缘型伴侣关系:相关治疗研究

2017-02-20 来源:匡衡·心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两种人会相互吸引到一起。似乎两个自恋型或者两个边缘型就很难相互契合,形成这样的互动,而原因则是因为他们的动力模式以及防御机制。

  I.行为描述:心理动力,病理性的互动(互动以及连接的方式),医学工作人员应该注意的细节

  我尝试诊断这些特别的关系互动为“自恋/边缘情侣”,也曾经尝试去形容他们性质上的区别(1984,1985)许多治疗师都提到了诊断上区分这两种人格问题的困难以及疑惑(Kohut,1977,1971;kernberg,1979;grotstein,1980,1981,1983;Masterson,1981,etal.)部分引起这些困难和疑惑的原因是因为大家并不是完全肯定他们是否是自恋的或者边缘人格障碍,又或者只不过是这种障碍的一种倾向性,又或者在特殊的情境下,他们在一起时,才体现出了自恋/边缘的防御特征。并且,很多时候,这种“状态”或者“特质”是具有摇摆性的,很难完全确定哪一个才是边缘,哪一个才是自恋的。尽管如此,我们这里仍然要尝试去找寻这个特殊组合的的原因,特点,来帮助治疗师,咨询师更容易更好的处理这些相关的问题。

  第一个我想要提到的是他们那犹如“跳舞”一般的互动关系——一直进行的,循环一般的,永无止境的(TheDOLOOP,可以理解为一直行进的环)这就是他们令人印象深刻的争斗的特点。

  第二条,我自问,对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来说,什么才是最普遍存在的最主要的特点呢。边缘型多数是关于被抛弃的恐惧,自恋型的人,则是害怕失去被人喜欢和自己独一无二的感觉。边缘型的人总是寻求与他人有所联系。当这种联系受到威胁,边缘型则会以指责和攻击的方式来进行防御。任何有可能引起抛弃或者分离的感觉,都会引起这种需求——以“索求/要求平等”的方式来达到“教会对方理解自己”,自恋型人常常倾向于退缩来回避这种攻击式。失去自我特殊的这种恐惧很容易会被感觉成受伤害或者愤怒,尤其当他们没有被完美的“回馈”(镜映)或者理解时,常常会过分夸大这种愤怒或者受伤的感受。自恋型的人总是想从对方身上得到这种特权的感觉(feelingofentitlement)。而对于镜映的需求又会加剧自恋结构的强度。这些不同点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探望权,对于孩子监护以及抚养的特权性幻想,会觉得他们的孩子更需要他多一些,而边缘型则更愿意发生一场冲突,来”挽回“或者”教对方一节课“。(责备/攻击防御机制)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两种人会相互吸引到一起。似乎两个自恋型或者两个边缘型就很难相互契合,形成这样的互动,而原因则是因为他们的动力模式以及防御机制。这两种人格看起来截然相反,却能形成这样的连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相互间,几乎是完美的契合。举个例子,边缘型会幻想,如果自己能做得更好一点,对方就会满足自己的需要。边缘型缺乏自制力,并且总是批评攻击他人的倾向会引起自恋型人格的退缩。而这种退缩会则会引起边缘型人格对于抛弃和分离的恐惧,然后又更加导致边缘型人格开始焦虑和攻击对方。在这种二元互动的关系中,自恋型不得不一直要面对自己其实是不完美的这种局限感觉,然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界世界所验证和确认。

  自恋型的退缩引起了边缘型很大的焦虑感。边缘型感觉到自己会很容易就失去对方,然后就会尝试去把自恋型拉回来,为此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然后边缘型就倾向于强迫自体(bean“asif”personality,人格特质就是总会想“如果我这么做了,那么”,就和祥林嫂一样)去成为自恋型完美的镜映性的自体客体来满足自恋型的需要,然后向其保证自己会变得更好。自恋型则会因为这个保证,回心转意。但是这个保证是很难长时间保持的,因为边缘型缺乏自制力,然后这种假装或者委曲求全则会给边缘型带来空虚的感觉。然后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攻击,回避,委曲求全。这个循环永远不会完结。

  当我们描述了这种复杂关系的一面,你也许就会更容易理解这种让人迷糊的,复杂的关系,并且更好的去解决这个恶性循环。即使他们分开,没有居住在一起,甚至离婚,他们之间仍然有着某种联系,非常难以解决。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的潜意识中还是相互联系的。毋庸置疑,即使表面上他们之间再无瓜葛,他们仍然有可能存在这想要结合在一起,相互依靠,无法独立的特点。(这种固着的依存关系区别于健康的依存或共生关系)。对于边缘型来说,这种极端需要保持关系与连接的感觉甚至比生命本身还要重要。所以她通过谴责,咒骂,攻击,憎恨这些方式,保持这这种虚假的感觉,似乎他们还有所联系(常常是之前丧失的一种复原表现)。对于边缘型来说,以这种仇恨的方式维持关系,总要比自己孤独的面对这个空虚,虚无的世界要好。边缘型人格将自己对于以前空虚无助的母亲的失望感,投射到了自恋型的伴侣身上,(理想化的母亲则可以将之前的丧失弥补);通过责怪,攻击这些防御机制,边缘型表达了对于母亲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完好的”抱持环境“以及”完美母亲“而感到失望透顶(Winneccott,1958),这种对于联系或者融合的幻想是可以给其提供了一种”抱持“或者说安全的,受人保护的环境。当这种潜在的”抱持环境“受到威胁(比如离婚),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以及报复,”要求还回来“的感觉就会成为主导。在这样情况下,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孩子常常就会变成这场战斗的牺牲品。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为什么往往是”中间人“,”小大人”,他们扮演着调停者。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同时也是牺牲者。(Lachkar,1983,1984)。

  对于自恋型来说,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连接与关系,对于自恋型来说,更应该说成是单方面的崇拜,确认,欣赏自己单方面的夸大型自体。自恋型的人乐于跟那些能同情自己,共情自己的人有所连接,而他自己则是被“坏的”边缘型父亲或者丈夫,或者母亲折磨,那些他自己曾经错误的相信的人们。这样则给了他更多的机会去夸大和满足自己的自恋自体以及对于特殊待遇的需要。很有意思的一点,自恋型总是会因为边缘型的新的保证而重获希望而原谅她,然后又总会说:”看吧,你总是这样。”重要的是,尽管痛苦,这些行为本身往往不是故意的;而应该说,这些行为其实是早期原发儿童时期的渴望,需要,愿望表达的一种再现或者再演,潜意识里,他们认为这样重演过去的痛苦经历,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最后也许会得到好的结果,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遗憾的是,情侣们因为这样的神经质需要(magicalthinking,“如果你爱我,你应该知道我要什么”)或者重复性行为模式,往往很少能从中学会什么(Bion1959,1962,1967;Lachkar,1983,1984,1985)因为,错误和矛盾,无法通过重复来修正的。

  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晰的明白,很多时候,在法庭上,这些情侣并不是为了治疗才来的,事实上,讽刺的是,他们更喜欢留在痛苦里。他们不是来寻求意见的,他们拒绝听取意见,他们常常拒绝意见,扭曲现实,然后重新回到他们的幻想系统和熟悉的行为模式中,他们更愿意通过责备/退缩而不是正视责任去解决问题。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他们之间的这个恶性循环,不眠不休的行为模式。当其中一个对这些行为有了某种感受,往往暗示着会形成新一轮的问题。

  心理病理学涉及到了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最好是让自体心理学治疗师或者精神分析倾向的治疗师来进行。(见治疗过程)

  II.诊断学上的区别

  我希望对自恋以及边缘型的行为(状态以及特征)进行诊断学的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诊疗过程种的被操纵,误解以及曲解的感觉,以前的论文曾经细说过这个过程,为了简化,这次我们在这里我们将会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共有的一些心理病理学以及心理动力学的一些异同。

  我们总是自问,为什么总是有些人有这样的问题,束缚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关系问题,难以正常成熟的在真实世界生活。为什么法院或者家庭联合协会的一些要求如此难以执行?有些时候他们也许是有确切的原因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发现这些其实有更深的本质的阻抗存在,我发现,这些个体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神经质需要”(magicalthinking)或者“情侣秘密”(couplemyth),他们用婴儿式的,原始的行为,以为用愤怒来表达自己受伤,会是解决自己问题的好方法。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样的手段反而扭曲了心灵,使其没有能力去清晰的,理智的思考问题,也使得他们没法去听懂,任何治疗中或者他人的有益意见。

  我们已经提到过,自恋型的人格有着对于独特感以及被欣赏感的需要,需要有种特殊的关系,需要对方能时刻满足自己自恋幻想的需要。边缘型则恰好就是这样给他提供这种“存在”,自恋型会感觉到自己有种“特殊的存在感”。自恋型的人常常是容易感到自己总是被自己的边缘型伴侣欺骗,总是对其失望,难以满足。自恋型的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个扭曲的或者假正经,装模做样的人一般,总是在寻找别人可以“镜映”自己,满足自己的夸大型自我幻想,对于自恋型人来说,这比面对自己其实是有局限的,不完美的真实一面要好得多。一个观察细微的人,可以很马上就辨别出这两种不同人的区别。看起来也许差距甚微,但总的来说,自恋的人是比较缺乏热情,共情以及关怀他人的能力的;总是需要一直保持完美以及个人满足感;以及不具有爱上和关心照顾别人的能力。他们总是体验着过去的经验,曾经,作为一个完美母亲客体的孩子,母亲给予了自己早期正常的自恋需要,之后却创伤性的遭受了儿童时期的分离感,以及母亲的退缩,冷漠。这样的母亲往往都是不愿意也不喜欢儿童分离时那种成长以及发展的特殊感受,然后由于母亲的退缩,冷漠或者无法成为镜映式的家长,分离变成了创伤,因此,孩子发展滞留在这里。他们一直在寻求其他人,那些他幻想出来的人可以给他提供这种欣赏,或者镜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满足他那夸大的自体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自体的感受没有完全的发展,他们不得不一直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或者评价来体验自体。由于自恋性的防御(孤立(isolation),伟大(grandiosity)),特权感(entitlement),他们无法成长,不停的循环的去做这些事。由于觉得自己伟大(grandiosity),想法被严重的扭曲。而这些行为会让自体无法像一个独立个体一般发展,最终一直停留在了婴儿式的幻想状态中。

  但是,自恋型的人是与母亲有过连接与关系的,边缘型从来没有过。边缘型的人实际上并不清楚的知道这种连接感到底是什么样的,甚至常常会觉得自己配不上拥有这种感觉,但是他们明白自己某一点一定是缺了什么,然后就会不顾一切的想要去找到那种依恋的感觉。对于自恋型人格来说,母亲至少曾经镜映过孩子,也的确有一些自体的互动感。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这段特殊关系失败了。所以自恋的人才那么需要别人理解自己,需要别人更能容忍自己,需要别人来确信自己是有独一无二人格特质的。

  而边缘性人格,则有所不同,对于失望和伤害,有着不同的感受。通常来说,他们发展了一个虚假自体(falseself),倾向于取悦他人,委屈自己,总是对自己说“如果我再。。。,那么。。。”,电影《变色龙》(Zelig)中的WoodyAlien就是这种人格障碍很好的例子。不像自恋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并不会找人来证明自己是特殊的那一个,他们倾向于以一个无助的依赖上对方的角色来达成依恋关系,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不论是情感上的分离还是身体上的分离,比如度假分离,撒谎或者背叛,都会让其想起母亲曾经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抛弃了他们。边缘型的人也许会习得,任何不同的或者相反的想法,主意,都等同于拒绝,背叛,然后就会证明她并不存在。有时候在治疗过程种,就如解谜一般。举个例子,一个富有的边缘型的父亲/丈夫也许会剥夺对方的某些权力,尤其涉及到金钱方面,比如付款。也许对于他来说,付钱支持孩子或者妻子是一种特殊的连接,这样做或许给他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活着的感觉,以及被需要,归属的感觉。简短来说,他们都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抱怨/攻击或者逃跑,却不愿意正面解决自己的问题,正面自己的问题,则要正式自己的不足,缺陷。对于边缘型人格,发展自体,则意味着她不得不放弃自恋型的伴侣是唯一可以确认自己存在的这跟救命稻草。也意味着去必须去学会如何发展正常的依赖关系,明白以前的寄生关系并不是真正的连接,也无法成长。对于自恋型人格来说,则意味着,他不得不在没有别人的赞美与评价中,开始自我欣赏,不得不去学习忍受,自己也许并不是如自己想的那么无所不能。他不得不开始学会把别人也放到自己一样同等的水平来思考。

  让其从这样的婴儿式的互动关系中出来,需要长时的治疗手段,需要老道的治疗师愿意将自己投注于这样复杂的情侣关系中,治疗师必须拥有很强的自体客体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有更多机会在更真实的情景下,面对自己的缺点与限制,去表达自己的被伤害的感受,去面对自己的恐惧,空虚以及风险,现实检验,面质等。我们下一部分会来讨论。

  III.治疗过程

  以我的治疗经验来看,我相信这样的人格障碍会不停的,重复他们过去那些苦痛的经历,潜意识里期望着以这样的方式换来一个快乐一些的结局。内心深处期望着可以与全能的,完美的,共情的,让人满足的,完美镜映的母亲,达到融合。对于这些人,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期望从外面的世界,某个人,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会去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分享“,甚至会用心”感受“他们的痛苦,然后将他们从痛苦与苦难中解救出来。(这也解释了,在这样的婚姻中,孩子扮演的角色与位置)。Bienenfeld博士在文章中展示了她如何对这样的伴侣工作的,如何以一个理想父母的身份一般共情的回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分享彼此的痛苦经验。在孩子偷窃的案例中,尽管她只是联系了下孩子的母亲,甚至没有联系孩子的父亲,但是,她表达出了一种,愿意将自己投入到这样的漩涡中去。对于治疗时来说,这样做的确并不多见,不过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下,Bienenfeld博士的做法明显是最合适的。因此,她也就更有能力去以这样共情的,母性一般的镜映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当时,仍然是在合理的界限以及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的。

  严格来说,Bienenfeld的方式并不像标准的心理治疗师,才见面几次就这样回应也或许并不合适,但她的这些行为,很好的像我们展示了,这样特别的治疗干涉,会对这样的情侣有这么好的效果。事实上,常见的是,治疗师要不会太惧怕,而无法直面这样高度紧张的问题,要不就会迷失在这样情侣表面的行为循环中去。在大多数个案中,”救世主/弥赛亚“从来没出现过,这个案例中,治疗师就是最后的救世希望。

  我们这里列出治疗的方案,下面就是一些简短的内容:

  (1)治疗师必须同时会见伴侣,如果需要个体治疗,必须征得双方的同意,并且在之前要先和伴侣建立一定的联系与关系。(过早的分离,将会造成”治疗关系的信任危机“)

  (2)要意识到,情侣的互动模式也许会减少个体差异,他们会共同来抗衡治疗中的界限,局限等,要一再确认他们个体的主观感受。

  (3)要对其个体的不同焦虑内容和症状有所理解。(自恋型,特别感/被欣赏感VS边缘型,分裂(fragmentation)/被抛弃感)。

  (4)病人/来访者与治疗师的治疗同盟关系必须有能力给伴侣中的自恋型预留一定的空间,因为自恋型倾向于逃跑或者回避的防御方式,会对治疗过程造成严重的威胁。(自恋型的防御机制,隔离(isolation)以及回避(withdrawal))

  (5)应用已知的群体治疗内容来看待他们的关系,将他们看成”一个基础的假设群体/单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