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印象里,小偷偷窃往往是为了生活需要,但已身家富庶的明星公子小姐们又何必为了这些而伸出那看不见的第三只手呢。
年逾古稀的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居然是个小偷,而且热衷于偷知名酒店里的物品——肥皂、毛巾、踏脚垫、电视机……其实,极其富有的薇诺娜·瑞德曾偷过针织衫、漫画书;NBA球星霍华德和香港明星林子祥都顺过太阳镜。
如果你想不通,那让我们来跟随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李军旗博士一起了解下一个新名词:病理性偷窃。
病理性偷窃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
其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确目的(如挟嫌报复、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据此可与一般偷窃行为相区别。
[诊断标准]:
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2.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
3.这些偷窃行为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4.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
病理性偷窃除强迫性行窃这一单一表现之外,并无其它精神异常,也没有智能缺陷,据此可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偷窃行为相区别。
病理性偷窃是一种少见情况,只占偷窃犯罪中的极小部分。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就开始发生,每次行窃后心理上都会感到快感与满足。对偷的东西或收藏,或随手舍弃,或偷偷送还原主。
病理性偷窃的特点是有不能控制的反复出现的偷窃冲动,偷来的物品并非自己所须,也不是为了物品的价值。患者往往是把偷来的物品丢掉或偷偷的送回原地或隐藏起来。
这种偷窃冲动似乎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既带来满足。患者没有预谋,如果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偷,则不属于“病理性偷窃”。
病理性偷窃是在变态心理支配下表现出一种反常行为。患者常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对偷什么无明确目的,偷什么便什么,也不以攫取经济利益或供自己使用为目的,而是将它们藏起来,或者送给他人,或者暗地退还物主,或者扔掉,以此来满足变态的心理需求。
偷窃癖的有效治疗一般是:
(1)理解认同,消除阻抗。父母和老师要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以往在关爱上的欠缺,这样可拉近心理距离,缓解孩子的紧张感。
(2)相互商定,正面强化。同孩子一道商定矫正计划,根据过去偷窃行为频次,制定递减和延长周期的具体要求,若达到要求,家长要及时兑现奖励,老师给予积极评语及签字。
(3)专业治疗,改善脑功能。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智商、情商、焦虑或抑郁程度,心理咨询师选择认知治疗、放松治疗、暗示治疗、点穴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使本病从根本上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