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其他疾病 > 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2017-01-10 来源: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公司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当我们看到身边有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无疑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表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容、自信、乐观也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而与之相反的是安全感差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充满戒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寻求外在的认同,因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投入地发展自身能力。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而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

  当我们看到身边有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无疑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表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容、自信、乐观也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而与之相反的是安全感差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充满戒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寻求外在的认同,因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投入地发展自身能力。

  安全感建立的时机

  孩子在0-3岁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如何建立安全感

  1岁半之前提供充满爱心的、细心的照顾

  出生后的前3个月中,白天只要孩子醒着,就可以进行交流,告诉他所发生的一切。如果妈妈想让孩子有心理安全感,一定要做到“一哭就抱”。因为哭泣是孩子唯一的交流途径,他哭时,置之不理,阻碍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让他感到无助。

  陪伴但不干预孩子的活动

  1岁半以后,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较强烈。这时,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大人就在旁边观看。

  纵容孩子的“破坏”行为

  不要利用恐吓的手段,阻止孩子的“破坏”行为。比如孩子要去拿石头,就吓唬孩子说“不许碰,拿了肚子疼”。

  首先,吓唬孩子的办法会使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错误的观念,是非不明,真假不分。其次,吓唬孩子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这些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恐惧,往往会跟随孩子一生。

  请不要说这些破坏安全感的话

  不要对宝宝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认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不要讽刺孩子,动辄斥责孩子,请用欣赏、鼓励支持的话语代替批评、责备、惩罚,不要言语上要挟,无论从身体还是情感。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孩子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家庭的和谐,父母间的恩爱会给孩子莫大的安全感,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相比较于和谐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大人间的冲突会内化为孩子的内心冲突,也会负性增强孩子的问题行为。如孩子发现自己的哭闹、攻击破坏或生病可以缓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孩子就会倾向于重复使用其中方法缓解父母之间的冲突。而且长期处于家庭冲突下的儿童,他们对于父母间的冲突会更加敏感,更焦虑不安,反应方式更强烈。

  远离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另一方面使其产生重大丧失感和被抛弃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

  诚实面对孩子,信守承诺

  当妈妈有事外出时,千万不要偷偷溜走,而是如实告诉孩子外出的原因,以及何时归来。不用说几个小时,因为孩子听不懂,但可以以孩子的生活节律为标准,比如,告诉孩子“妈妈在你吃晚饭的时候/洗漱准备睡觉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回来。”而且一定要信守诺言,言出必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