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太多需要安静的场合,音乐会,歌剧,网球,高尔夫,婚礼,葬礼,甚至吃饭。
庄严肃穆,认真,严肃,尊重,静心。
中国传统,唯恐天下不闹。吃饭要吵闹,各种活动都是吵闹,过节要热闹,开张要闹,婚礼当然要热闹,甚至葬礼也要热闹,从前守夜,乐队到后半夜就开始什么歌都敢吹,即使不是国粹的运动场一样吵闹,甚至在医院里也是习惯性吵吵闹闹,从吵闹中出生到离世。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区别?
吵闹的功能,侵入他人的自我空间,到处的吵闹让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人的存在,甚至他人的神入,而你也不自觉地侵入了他人的空间,好一个相互融合的心理大熔炉。不知道是中国人缺乏心理边界才导致了吵闹,还是吵闹本身造成了没有边界的国民。总之,吵闹就像瘟疫,无处可逃,除非做隐士,逃到深山去,远离人世间的尘嚣。
吵闹,从潜意识来看,是一种相对融合的关系,互相之间保持距离,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声音上的,这说明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保持距离”本身就是相互尊重的意思,这正是西方的社会形态。而传统的中国,从北京的大杂院到上海的小弄堂,包括任何的村庄,居住其中,你无时无刻不在旁人的视线之内,打烂一瓶酱油都成为新闻,夫妻吵架更不可能脱离群众的议论,根本毫无隐私可言。吵闹,就像无形的视线,随时侵入你的空间。
当然,自我孤立的高人也可以有,就是“大隐隐于市”。做到这点显然更不容易,我甚至怀疑在中国社会有没有可能成功。早年毛泽东到车水马龙的南门口读书,强迫让自己习惯喧哗,使得吵闹像彻底成为一种背景噪音,这需要经历多么强烈的自我斗争。以后几十年,与人斗其乐无穷,用斗争彻底撕开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在斗争中实现了高度的融合。看似大隐于市的行为,催生的还是强烈到一辈子的融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