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其他疾病 > 别人家的乖孩子

别人家的乖孩子

2017-01-09 来源:Winheart心理通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另一方面,爸爸因为孩子有情绪而生气,其实也是一种没有心理边界的表现。在他内心深处,跟孩子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因为,他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不允许孩子展现他是独立于爸爸之外的人。这位爸爸的行为再一次说明,他呈现了父母的共同潜意识——“不想让孩子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成为独立的人,精神上,物质上。

  别人家的孩子

  有个大家都知道的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被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祸害”过。小时候,会觉得别人怎么那么厉害,真的可以样样都那么优秀。而长大之后,具有反省能力的成人很可能意识到,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只是众多孩子优点的综合体,甚至有些是父母创造出来的优点。跟他竞争,意味着跟所有人的优点竞争,当然,永远比不过。

  “乖孩子”,正是父母眼里典型的“别人家孩子”。看上去似乎是父母眼里理想的孩子,没有任何情绪,永远听话,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叫苦叫累,从来不厌倦,更不会跟父母顶嘴。乖,懂事,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从来没有自己的情绪,从来没有自己的判断,甚至自己的感受也不被允许,一切都按照父母的安排来行事,从不行差踏错,越雷池一步。就过了。偏偏父母经常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惩罚自己的孩子。

  “不许哭!”的背后

  比如,孩子犯错,爸爸把他骂哭了,还气急败坏地大吼,“不许哭!”。看上去,爸爸想象中的孩子似乎是个机器人,不允许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委屈。

  爸爸生气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对孩子发火,其实,背后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心理分析来看,愤怒通常是对自己无能的反应。试想一下,如果,父亲是全能的超人,只要一伸手指头,孩子就会乖乖地照做,从来不会说不,你说他还会愤怒吗?

  当然,父母不会真的想培养一个机器人,所谓“听话”,不过是减少自己的劳动强度,因为动则解释,劝慰,实在太麻烦。父母常常把耐心用在对外人身上,对自己的家人,亲近的人,总觉得不用那么麻烦,尤其是对小孩,直接提要求就行了。

  另一方面,爸爸因为孩子有情绪而生气,其实也是一种没有心理边界的表现。在他内心深处,跟孩子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因为,他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不允许孩子展现他是独立于爸爸之外的人。这位爸爸的行为再一次说明,他呈现了父母的共同潜意识——“不想让孩子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成为独立的人,精神上,物质上。

  培养独立的人,而不是“行尸走肉”

  所以,准确地说,完全的“乖孩子”,没有自己思想,没有自己情绪,甚至没有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本质上只是父母的附庸,或者说,他根本就是为了父母而活着,本质上是父母代替他在活着。习惯了一切按照父母安排进行之后,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感觉到人生没有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性格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乖孩子”内心是空的,他本质上是一具活着的“WalkingDead”。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