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学作文公开课上,语文老师让学生们用词汇描绘母爱的感觉,很多孩子说“温暖”、“踏实”等等,却有个孩子说出“令人窒息”,让在座的家长和老师哗然!孩子的母亲就坐在教室里,自然很尴尬。
这是一位来工作室求助的母亲讲的故事。她来求助是因为本来很听话成绩也不错的孩子,最近不但变得贪玩、成绩下降,还出现了课堂纪律的问题,家长被班主任老师叫去单独谈话。她很困惑,孩子究竟怎么了,会变成这样子?
其实孩子早就给出了答案,用“令人窒息”来形容母爱,就是他最真实的感受。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全职妈妈,每天从早到晚地围着孩子和家庭忙碌。从接送到一日三餐、作业、收拾书包、上课外班,事无巨细统统搞定,而且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也看过不少的书,懂得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带孩子。
但是这个妈妈太能干了,她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包括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己能够决定和安排的事情。她对孩子在学校之外的课余时间都以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基本没有多少自由、机动的时间。妈妈的决定权还包括:上什么课外班,去哪里度周末,邀请谁来家里参加生日聚会……原来孩子还算听话,基本按照要求都能够做到。
当妈妈的肯定没有想过,她的孩子有被吞噬、喘不上气来的感觉,而恰恰这种失去自主、在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之下的生活方式,会对孩子今后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响。幸好孩子自己内在出现了反抗的声音,这其实是他自我成长的需要,但是采用了不能被环境所接受的方式,所以表现出了我们看到的学业和纪律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母婴间隙”,意思是在母亲和婴儿之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间隙或者说距离。在出生不久的时候,妈妈应该尽量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但是随着婴儿长大,独立能力增强,他开始自己为自己做事情,比如可以独自吃饭、玩耍、如厕等,妈妈需要面对不再被那么需要的挫败感。好妈妈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够忍受这种“被抛弃”的焦虑感,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自由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种种可能。一个妈妈越是能不被孩子长大带来的远离和被抛弃感带来的焦虑困扰,她的人格就越完善和成熟,从而也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很多问题上都让他们充分自主、毫不过问是不现实的。是的,我们所说的是不要过度的控制和监督孩子,给他们以适度的自主空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获得自主感。
那么没有给以间隙的后果呢?就是在家长过分的监督控制下。一个孩子,只要是和父母,特别是妈妈的距离过近,往往就会导致孩子成长的不够充分。这样的孩子,一种情况是胆小懦弱,凡事没主意,依赖性很强,事事处处都温顺听话,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想法,长大以后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方面都会出现问题。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孩子很有想法,凡事喜欢自主独立,叛逆的个性比较突出,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常常摩擦不断,一个要管一个不让管,到了青春期问题更加严重,发展到后来还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前不久,来到我们工作室的一个抑郁症患者是个20岁的男孩子,由他的母亲带来做咨询。这位母亲在家庭里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她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甚高,孩子高考失利进入一所三流本科院校读书。大一开学没多久就因为和同学的冲突矛盾不想上学,后来发展到抑郁症退学在家。这位母亲开始并没有认识到多年来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她的强势控制为孩子的抑郁症埋下了祸根。等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因为心怀愧疚对孩子想要加倍补偿,在物质方面超越家庭经济能力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也安然的享受着每天优哉游哉的清闲生活,从患病中得到了太多的享受,潜意识里不愿好起来。本来孩子接受咨询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因为母亲对于咨询方案的干涉,孩子的疗愈受到了影响,后来干脆终止了咨询,令人遗憾。
一个人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是他的人格不断发展、定型的主要阶段,为一生相对稳定的人格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这个阶段如果出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和调整,成年后的人格缺陷是不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的。
要想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就要像孩子提供刚才说的“母婴间隙”,也就是在亲子之间留出足够的人际距离。越是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越是建立在足够、适度的人际距离基础上。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但是能够保持清晰的人际边界,尊重各自的想法,不随意横加干涉。那些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往往看起来很亲密,但其实是彼此不分界限的融合,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家里卷入问题的人越多,一个关于孩子的任何小问题都能演变成一团麻,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很多家庭矛盾也由此而生。
为什么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习惯于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呢?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做出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的选择和安排。心理学相信,在没有来自外界的过度干扰和控制之下,人人都具有主动寻求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动机,并无例外。如果做父母的对这一点有怀疑的话,就不可避免的用各种各样的控制来对待孩子。
归根结底,是为人父母者中有很多不能信任自己,这样的父母本身就容易焦虑,又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再通过严格的控制孩子来减轻自己的焦虑,缓解心理压力。从潜意识的层面上说,很多家长自己并不希望孩子成长的太快,太早就独立,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离是终将发生的事情,并且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这种分离,形式上不过从走路吃饭如厕这样的细节,发展到结婚生子、离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原生家庭而已。这样的妈妈,其实也需要慢慢的学着去成长和成熟,懂得如何真正去爱自己的孩子–毕竟,母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以分离而非占有为目的的爱,这也是母爱之所以被人称赞为最伟大、最无私的原因。
妈妈,放下你那颗为孩子担忧焦虑的心吧,请站在适当距离之外陪伴他、看着他,一起经历和感受成长路上的风景。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生命本身都像一块天然的美玉,无需过多刻意的雕琢,就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