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念的理念中,心理与身体是一,不是二。心与身是一个整体,都属于同一个系统,它们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任何把心理与身心分开的理论或方法,都是片面的、不成熟的。但是,许多年以来,人类要么忽略了身体拥有的精神一面,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木偶;要么忽略了精神拥有的物质的一面,让幻想与恐惧占据了自己。让身体与心灵能够完美地和谐地共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我们的正念课程,则是将心灵与身体完美结合的一种最佳方法。
心身合一
心身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的疾病。大多数慢性病或不明原因的躯体疾病属于心身疾病。身心疾病则是因为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的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老年痴呆、经期精神紧张等等。
不过,虽然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甚至很多人还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的时候,这两个词就已经过时了。因为,心理与身体的连接是如此的紧密,事实上他们是一回事,心、物是一元的,它们只是同一件事物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焦虑症和胃溃疡,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疾病。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两种病的根源几乎都来自于压力过大,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压力产生的不同的反应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而抑郁症和肿瘤,也是一对双胞胎。由于我们某种原因,当我们激发出死本能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便会做出某种工作,让我们患上某一种疾病。社会、心理及生物,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让人类患上不同的疾病。
1970年代以前,西方医学把人视为机器的零件,医院是流水线,医生失去灵魂,一切都在客观化和专业化的名义下,进行着严格的机械化的操作。直到1977年,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恩格尔教授指出这种治疗模式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他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1977年,中国刚刚摆脱十年的文化浩劫,百废待兴;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一次进行了中国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即使在现在,仍有人说心理学是伪科学。我们离世界医学、心理治疗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即使西方已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也仍然只是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世界上很少有哪种医学可以将社会、心理及生物三种因素视为一个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治。在这里我之所以说很少,因为并不是没有,中国传统的医学就是集心理、社会、生物医学于一体的治疗模式。中医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大部分是在讲心理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在《灵兰秘典》中讲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是唯一的把五脏六腑与知、情、意这些心理状态结合起来的理论,因此中医本身便是心身医学。
讲一个中国古代名医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的方郡守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在受到同僚排挤之后,抑郁成疾,到最后竟然一病不起。家人请来神医华佗为他诊病,华佗望闻问切后,一不开方,二不抓药,略坐坐就告辞了。几天之后,方郡守接到了华佗的来信,信上大骂他是贪官污吏,并列举了他的几大罪状。方郡守看后怒发冲冠,连连吐了大半盆鲜血才算止住。谁知第二天早起,方郡守竟然自觉浑身上下格外轻松,几天后就康复如初了。见此情景,家人这才大梦初醒,捧上一盘子金银财宝赶去答谢华佗的救命之恩。原来,华佗在诊脉之后便知方郡守此病是郁结难舒所致,此时再用疏导疗法已是不能奏效,不如采取以毒攻毒之计,干脆彻底激怒他,让他将胸内的淤血吐尽之后方能痊愈。
曾经有朋友问我,我讲的“正念课程”是从哪里学的,在哪本书中可以找到这些内容。实际上,我所讲的“正念”,是从我多年的心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中,结合了中医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催眠疗法等等,总结出的一套心身疾病的疗愈思想。这些年,我接过的案例中,既有随着心理问题的解决,上眼睑肌无力、卵巢早衰、不孕不育、牛皮癣、青光眼等问题躯体症状消失的案例;也有些随着躯体问题的解决,诸如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消失的案例。我会在未来的文章里把一些我觉得意义的案例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