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诊断 > 专家谈南京宝马案“精神病”:少见但很难伪装

专家谈南京宝马案“精神病”:少见但很难伪装

2015-09-1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即便经常接受类似的精神鉴定委托,三位专家均表示,鉴定结果存在一定主观性,即在缺乏客观检验标准的情况下,专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判断来得出鉴定对象究竟有无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结论。

  能否伪装?

  鉴定重点之一是排除伪装对象有专业背景判断更严苛

  精神司法鉴定专业人士对每个鉴定对象的鉴定重点之一就是排除伪装。高北陵教授表示,每年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专业培训都会专门拿出5天时间,认识和学会判断各型各色的精神疾患伪装。“我接触过一个服刑期间在监狱内‘发病’的患者,其甚至能够在监狱内表现出吞食厕所里的污物。但经过专家组鉴定,这名服刑人员的‘发病’表演痕迹明显,属于典型的伪装精神疾患,妄图以此逃避刑事责任。”

  这样的排除伪装过程,不仅在刑事案件鉴定中使用,在涉及民事赔偿的民事诉讼鉴定中也被广泛使用。“鉴定专家作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判断时,需要符合症状、病程、排除等多个标准的要求,其中排除标准是重中之重”。

  在专家看来,一般的刑事案件发生后,肇事者或嫌疑人要伪装成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这些人往往缺乏精神病专业知识,其次他们不可能为了某次意外或犯罪行为去处心积虑地了解掌握生涩的精神卫生知识”,徐文军表示,如果一旦明确鉴定对象掌握相应精神卫生知识,对其进行鉴定时,往往需要专家更专注地进行伪装排除,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言行,都会被重点关注,然后严谨地进行逻辑分析,“对有专业背景人员的伪装判断会更为严苛。”

  高北陵表示,目前对伪装的判断和鉴定,也不再是单凭专家的主观判断一家之言了,相应的鉴定、判断工具开始在司法鉴定领域广泛应用,比如从心理学角度,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量表让鉴定对象填写以供专家评判。另外在设备上,也开始运用能够捕捉0.3秒内脑电波变化的事件相关电位仪器。“鉴定对象有没有伪装、说谎,这些灵敏的电位仪器也能帮助专家进行判断。”

  在南京宝马肇事案中,如此凶险的马路杀手居然能够获得驾驶执照,也引发了不少人吐槽驾照申领机制。但该案中涉及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其隐匿性、发病的一过性、发病率的罕见性,决定了现有的体检很难发现患病端倪。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严重,但病程短、可快速恢复。目前的常规体检或者更高端的体检,都难以在患者不发病时捕获信息。而考取驾照所需的体格检查,基本上只是对视力、辨色力、身体残缺程度进行检查,更加难以发现如此隐匿的精神疾患。

  “发病时是疯狂的、难以形容的疯子,不发病时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普通人,这时去申领驾照,肯定畅通无阻。”郭光全说道。

  郭光全同时表示,即便鉴定专家组作出鉴定,也还需要通过法律程序的判断。如控辩双方或委托方、当事人存有疑问,鉴定结论需要进行“质证”程序,才能决定最终是否被法庭采纳,从而成为呈堂证据。

  如何鉴定?

  专家通过卷宗调查推断结果有一定主观性

  即便经常接受类似的精神鉴定委托,三位专家均表示,鉴定结果存在一定主观性,即在缺乏客观检验标准的情况下,专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判断来得出鉴定对象究竟有无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结论。

  为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类似鉴定往往需要两名以上、拥有精神司法鉴定资质的专家。案件或事件发生前,嫌疑人与受害一方人员是否有冤仇瓜葛;嫌疑人是否有犯罪动机;嫌疑人犯案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状况,都将是专家做出鉴定结果的依据。

  据新华社报道,南京脑科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人员曾表示,在对南京宝马肇事案犯罪嫌疑人的鉴定过程当中,5位参与鉴定的医生分别单独阅读了公安机关送检的所有案卷,包括公安机关提供的有关视频资料,并进行了补充调查,询问了目击者。事发前该案犯罪嫌疑人就存在一些妄想现象:他曾报警说有人要陷害他并监听他的电话等。最终综合各方面情况给出了“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一鉴定意见。

  “由于这类症状往往表现为一过性,病症来得快去得也快,鉴定专家能做的主要还是根据卷宗、案发经过、残留痕迹进行收集、还原,以此推定其是否符合诊断标准,符合则认定,不符合则排除。”郭光全表示,类似鉴定结论要做到100%准确很难,法律的真相和事实的真相有差异在所难免。“鉴定专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尽量追求和还原事实真相”。

1 2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