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正看着升降将汽车缓缓托起。汽车慢慢离地,车轮们随之垂下来,变成一种我平常不太熟悉的形态。处于驾驶位的我,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理解汽车的结构,将车身视为中心,在四角连上车轮;但离开座舱,更换到另一个视角观察,才发现原来是车轮通过悬挂支撑起车身结构,包括车里的自己。
神经总是从大脑下行分布至身体各处,血管总是以心脏为中心四下散开……当我们学习人体解剖时,一定是按照头部、颈部、躯干、四肢的顺序,首先了解维持生命的重要脏器,继而了解附属结构。这种先中心再外周的学习顺序既直观也自然,然而,随着对骨科疾病和运动健康的了解逐渐深入,我感到如果依此去理解肌肉骨骼系统,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解剖学指出髂腰肌和大腿前侧肌肉收缩可以使髋关节屈起,帮助提起大腿,臀部肌肉收缩会使大腿后伸。而实际上,当下肢直立不动时,前侧肌肉则会使骨盆向前旋转,臀部肌肉作用相反,会使骨盆向后旋转。骨盆的转动会继续向上影响脊柱的弧度和躯干姿态。传统的解剖学给我们构建的人体形象,悬于半空之中,多数时候,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一些内脏功能的理解。但人不能总躺在床上,需要脚踏实地站立、奔跑,理解肌肉骨骼系统,更应当从功能的角度入手。
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建筑物保持稳定,屹立不倒,地基十分重要。对直立行走的人类而言,“基石”在双脚,通过双腿支撑起骨盆。然后,才是安置在骨盆之上的脊柱,向上托住头部,向两侧悬吊住上肢。在直立状态下,我们的骨骼从来都是自下而上的承托,而非自上而下的延续。颈肩疼痛或许不是因为低头太久,而是腹部肌肉无力;躯干弯曲、偏斜不一定是脊柱本身的问题,而可能源于下肢不等长,甚至源于足部疾病。
身体不单要像摩天大楼,保持静态结构稳定,而且需要在持续不断活动中保持平衡。无论是完成十分复杂的动作,还是维持很简单的姿势,哪怕仅仅站着不动,也都需要肌肉骨骼系统的精准控制。我们通过学习解剖,可以将一根肌腱的位置和功能了然于胸,但它在运动中意义,却需要放到某个身体部位中,甚至从全身的角度去重新理解。
人体的肌肉骨骼是一个精妙的系统,但与此同时,也无法避免演化过程带来的固有缺陷。站在贯穿亿万年地质历史的演化角度看,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仿佛只是在一瞬前。肌肉骨骼疾病如此常见也就不足为怪了。专业的骨科医生,换一个角度看,可以让我们更有全局观念,将人体解剖结构和机械力学结构结合起来,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疾病,有效地帮助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