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肿胀规律 肿胀的4项原则
摘要:只要患者的心肺功能能够耐受麻醉,一般要在24~48小时内手术,可减少死亡率。而如果是上肢骨折,由于不影响走动,所以在手术时间上要求没那么严格。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外伤和意外事故发生,以免造成骨折。老年人坚持做些伸展的活动,多吃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定期体检,预骨质疏松。虽然这些方法也治标不治本,但长期坚持也是能够起到预防骨头折作用的,如果病人骨折处肿得很厉害,一般要先消肿。否则,若强行进行内固定手术,容易并发感染。
骨折后的肿胀,通常呈现以下规律:一般1~3天是肿胀的高峰期,3~5天开始消肿,5~7天肿胀消退。但是,有些严重的骨折消肿较慢,可能要花上1~2周。甚至还有一些皮肤软组织情况不佳者,可能需要3周后才能做手术,这些病人的损伤往往更为严重,或者为多段骨折,或者是粉碎性骨折。
另外,不同的骨折部位,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肌肉丰富的大腿部位,较轻的肿胀也可以做手术,这是因为该处肌肉比较丰富,做完手术之后软组织可以覆盖手术切口。然而,像小腿的胫骨、足部的跟骨等部位,软组织较少,属于皮包骨,倘若肿胀很严重时使用钢板进行内固定,手术以后将会出现软组织覆盖不了,皮肤也缝不上的状况。所以,这些情况必须先消肿再手术。
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病人也渐渐能理解:肿胀严重却强行手术,将会导致皮肤感染、皮肤缺损、钢板外露和
骨髓炎等危害。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早期急诊手术的。
高龄骨折,早点手术减少死亡率
高龄患者(75岁以上)股骨颈、大腿部位的骨折,手术不能拖。如果拖的时间长了,老人容易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卧床时间过长,易出现肺部感染、褥疮。
有研究表明,高龄患者在24~48小时以内手术,比72小时以后手术的死亡率要低。
这是因为,超过72小时以后,肺部感染等很多并发症就出来了。而高龄患者尽早做完手术之后可以活动,可减少很多并发症,所以有很多高龄患者骨折后,需要尽早给他们做手术。只要患者的心肺功能能够耐受麻醉,一般要在24~48小时内手术,可减少死亡率。而如果是上肢骨折,由于不影响走动,所以在手术时间上要求没那么严格。
创伤早期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4项原则
1.休息:创伤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休息,限制受创肢体的活动,以减少出血,减缓肢体肿胀、疼痛,防止损伤加重。
2.冰敷:可以有效地降低肢体肿胀疼痛的程度。使用时应尽量使冰袋温度维持在0℃,以免冻伤或起不到冰敷作用。每次冰敷15-30分钟,可反复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
3.加压包扎: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一方面可使损伤组织内部压力增加,促进小
血管闭合,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可减少渗出,减轻肢体肿胀。将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须采用“面”加压技术,使整个患肢各处均匀受压,且松紧适度,过松达不到效果,过紧则会影响肢体的血供,切忌形成条索状,初次采用这一技术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指导。加压包扎后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血供情况,若有麻木感、痉挛或疼痛加重,说明包扎过紧,应立即予以松解。
4.抬高患肢:是消肿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肢体位置低于心脏平面,则静脉回流就要克服循环阻力和重力的双重阻力,不利于肿胀的消除。将患肢置于心脏平面以上,使重力转化为动力性因素,可促进肿胀消除。
骨折后的肿胀一定要多加注意,第一时间休息好,不要操之过急要活动肢体,因为强硬操作会让肢体引起出血的危险,还会让受损肢体肿胀加重疼痛,严重的会出现麻木,痉挛,还有如果骨折还有外伤出现的一定要防止伤口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