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知识 > 前沿 > 跟骨骨刺,这是什么鬼?

跟骨骨刺,这是什么鬼?

2018-07-31 来源:骨科大夫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跖腱膜炎引起的足跟疼痛与其说是“骨刺”的刺激,不如说是跟骨局部应力所致。源于人足部频繁、过渡、长期的运动对足部软组织和骨组织(如跟骨)的慢性刺激,使受刺激的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因足跟部疼痛,且行走时疼痛加剧来就诊。他们用手指着脚底足跟正中处,皱着眉头抱怨道:近期足跟处疼痛明显,行走后疼痛加重。为了证实该疼痛确切,常手持足部X线,信誓旦旦指出,足跟骨部位可见到明显骨刺,某某医生说了,疼痛是因为这个骨刺引起的。

我们怎样认识足跟疼痛现象?足跟疼痛——严格的讲,它不是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就是说,许多疾病都可以表现为足跟疼痛,其中“跖腱膜炎”是常见的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之一。

先说一下跖腱膜的解剖。

跖腱膜位于跟骨与跖骨头之间,是一束十分致密的纤维组织,呈膜状,覆盖于人的足底。如果把人的跟骨、跗骨、跖骨、趾骨当作“一张弓”,跟骨与趾骨头之间的跖腱膜就如同“一根弦”。

跖腱膜存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一是保护足底神经、血管和肌肉。当人处于行走、跑跳及剧烈运动时,跖腱膜可保护神经、血管等少外力干扰;

二是维持足弓形态,减少行走时的震动。因为人行走时,体重的压力有使足弓弧度变直的趋势,而跖腱膜的存在及产生的张力有维持足弓的功能。因为行走(足部受力)的结果必然使跖腱膜牵拉其在跟骨附着部位,使局部应力明显集中,从而诱发“骨刺”产生。

这应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面积与受力成反比。当跖腱膜附着处的应力过大时,人体会本能的增加面积,即“增生现象”,以降低局部应力,达到新的平衡。所“增加的局部面积”就会以“骨刺”的形象出现。这是跟骨“骨刺”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原理。

跖腱膜炎引起的足跟疼痛与其说是“骨刺”的刺激,不如说是跟骨局部应力所致。源于人足部频繁、过渡、长期的运动对足部软组织和骨组织(如跟骨)的慢性刺激,使受刺激的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和所产生的“垃圾(代谢产物)”刺激了足部的神经末梢,从而使人感到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人行走时,增生的“骨刺”必然与邻近组织产生刺激和摩擦,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这些损伤包括局部出血、水肿、渗出、组织纤维化、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浸润、代谢产物集聚等。这些损伤和反应都会刺激足部的感觉神经末梢,使人出现疼痛感。

人在运动时,身体对跟骨下方组织“垫”,如皮下组织、纤维及脂肪组织的挤压、摩擦也是足跟疼痛的原因之一。

此外,人的大多数运动(行走、跑步、打球等)形态为站立体位,在重力的作用下,血液回流相对不畅,易于瘀滞在下肢,含跟骨内,使跟骨内压力升高,也可导致跟骨疼痛。

总之,跟骨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骨刺”出现是现象,应力集中是原因;足部运动是表象,炎症反应是本质。

跖腱膜炎的治疗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1.减少行走,避免剧烈运动。行走(运动)是跖腱膜对跟骨产生牵拉和刺激的原因,所以,减少行走及足部运动是缓解疼痛的根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大多数人的疼痛及不适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减少运动,特别是避免剧烈运动(活动)能够减轻跟骨对组织的挤压和摩擦,减少骨内血液的瘀滞,减轻跟骨内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2.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其目的是减轻下肢水肿,减轻骨组织和软组织的血液瘀滞,从而减轻组织内的压力。此外,血液回流的顺畅,组织内水肿的减轻,也有利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代谢产物(体内垃圾)的堆积,从而缓解疼痛。

3.局部热敷。可以将患足置于温热水中,利用温热水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达到抑制炎症反应,迅速减少代谢产物对组织不良刺激的目的。也可将患足置于热水袋上,较长时间加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方便、无成本、实施简单。

4.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建议患者穿软底和较为宽松的鞋子,减少鞋对脚的挤压和摩擦。冬季可选择较厚的鞋垫(如毡鞋垫),将鞋垫接触足跟的部位“挖”除,目的是“悬空”跟骨,减少挤压和摩擦,以利于缓解疼痛。现在市场上有“矫形鞋垫”出售,可酌情选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