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为“骨质疏松”只可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是老年人的专利病,而年轻人不会有这病。其实不然。
这不,23岁即将大学毕业的小韩在体检时发现,骨密度测试的T值居然是“-3”!年纪轻轻的他,骨质疏松了!
27岁的市民王女士不小心扭到脚,去医院检查,被告知骨密度像是50岁老人的!
这两位是典型骨质疏松的患者。不知不觉中,这个病已经年轻化了!除了年轻人也可能患病外,大家对于骨质疏松,究竟都存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只有老人才有
年轻时,我们的新骨生成大于旧骨流失,总体上骨骼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年龄会随之增长,骨量流失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年纪越大,患有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越高。
但“骨质疏松”并非老人才会有的病。事实上,骨量的流失从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缺乏运动、生活习惯不佳(熬夜、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会使人体内部的激素水平降低,骨骼的状况很快变成入不敷出,在不知不觉中造成骨量的流失,小磕小碰就会引起骨折,诱发骨质疏松。
一般情况下,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多岁时达到峰值。峰值骨量越高,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所以,预防骨质疏松一定要趁年轻,从现在就开始。
误区二:风湿病和它无关
风湿科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偶尔还会开一些补钙的药物。不少患者对此表示不解,自己患的是风湿病,又没有骨质疏松,为何医生要给我开补钙的药物呢?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临床上,很多的风湿免疫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肌肉和骨骼系统,引发骨代谢异常和骨质疏松等症状。
这种症状会随着病程延长和疾病进展而逐渐加深的,发展至晚期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病人加开一些补钙的药物,以预防这种症状的发生。
误区三:要补钙,还要少动
缺钙是引发骨质疏松的诱因之一,而骨质疏松又极易导致骨折,所以治疗骨质疏松,只要补充钙质,少运动就可以了。
这样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骨质疏松并不意味着患者必须停止运动,恰恰相反的是,规律而恰当的运动能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
治疗骨质疏松症,除了需要补钙,还要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坚持锻炼、做好防护,以达到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的治疗目的。
①饮食补钙
骨质疏松患者应适量进食牛奶、鸡蛋、豆制品等高钙食品。
如有需要,患者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指定的补钙制剂。
②运动护“骨”
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峰值骨量,减缓由老龄化引起的骨量丢失。对保持骨一生的生理强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法之一。
3种运动疗法
肌力训练
增加肌力训练,可以降低骨质疏松患者跌倒的几率,减少疏松性骨折的危险。
力量训练
适度中等强度的运动,特别是各种力量训练,可以使血雌二醇、睾酮水平明显升高,从而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使骨量和骨密度增加。
户外运动
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的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促进钙质的吸收。
但是长期进行大强度运动,特别是过度的耐力运动反而导致机体内雌、雄激素下降。因此具体的运动量,必须根据患者自身身体情况定夺,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将无法发挥运动对骨质疏松的最佳辅助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