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一些女性朋友要是出现了关节痛,大家都会考虑是不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快去医院查个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那么RF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体会出现这种东西?它与风湿到底是什么关系?有RF就一定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了解一下什么RF。
类风湿因子的由来
1931年,Cecil及其同事在研究链球菌和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系时发现,RF患者血清有凝集作用。1940年,Waaler在做补体消耗梅毒诊断试验时,发现RA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能使制备兔抗羊红细胞抗体的绵羊红细胞溶血,反而使之凝集的因子,Waaler命名为凝集激活因子。1948年,Rose及其同事重复了同样的试验,并指出该凝集试验有助于RA的诊断。由于此凝集激活因子首先发现于RA患者,并且在RA患者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大,故Pike于1949年称之为类风湿因子(RF)。以后对RF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RF包含于多种免疫球蛋白中,用细菌或热凝集IgG长期免疫动物可以诱发RF产生,从而确定了RF的抗体性质,RF作为一学术用语一直保留下来。
所以,什么是RF?RF是指一类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抗体,常见的RF有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
类风湿因子体内的产生
RF的对应抗原为IgG分子,IgG为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在一般情况下,IgG反应性B细胞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受禁除,T细胞对IgG Fc片段可产生免疫耐受,结果就是不会导致RF这一类东西的产生。那么RF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有如下假说:1、B细胞多克隆激活;2、抗原刺激、理化因素导致IgG分子结构变化;3、超抗原机制;4、抗Fc受体抗体独特型抗体学说。简单的说,就是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理化因素及机体自身监管等问题导致机体的监管机构失灵。
RF分为自然发生RF和RA特异性RF。自然发生RF是由CD5+B细胞亚群产生的,这类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淋巴结中,而RA特异性RF是由位于滑膜组织和滑液中的CD20-CD38+浆细胞分泌产生。在RA患者可能既有自然发生RF,又有RA特异性RF。
类风湿因子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之前已经介绍,RF本质上是一种抗体,抗体的作用是结合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所以RF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其中包括:1、调节机体免疫反应,这主要是通过封闭Fc信号的抑制作用、加强CD5+B细胞的抗原捕获和递呈作用以及清除独特型-抗独特型复合物实现其功能;2、加强非有效量IgG抗体包被的细胞和微生物的清除;3、清除免疫复合物。所以,RF在体内有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对异常细胞、微生物的清除,加快外界抗原排出,保护机体免疫 受免疫复合物的损伤等保护性生理作用。
但同时也有很多证据提示RF对RA有明显病理作用。RF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坏死性血管炎;沉积于关节软骨表面,激活补体引起关节的炎性损伤;通过与相应的细胞反应,释放IL-1等细胞因子,影响局部环境,最后导致关节的炎性损伤,简单的说,RF是引起关节病理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类风湿因子如何检测
目前临床检测RF常用方法有凝集试验、浊度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体检验原理不一一阐述。需要注意的是1、血清中大部RF或以自由形式存在,或和正常IgG分子结合形成可解离性不稳定免疫复合物;但有一部分高亲和力RF,一旦合成分泌后,即与自身IgG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免疫复合物,或是沉淀于器官组织,或是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因而各种检测结果不能准备反映患者的RF全部合成情况。2、临床实际应用中,不同实验室检测RF的方法不同,对同一份标本可能有不同检测结果。即使用同一种检测方法如凝集试验,各实验室检测出来的RF滴度也不能直接比较,因为各实验室的RF分界点值不同,这是因为各实验室应用的参考血清不同,导致结果不同。因此,直至今日,RF的检查仍没有统一标准化。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应用
有部分人,特别是少数非专科医生,认为有关节痛,一查RF阳性就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因为RF不仅见于RA,还见于一些感染性疾病,甚至于部分正常健康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忘记自然产生RF的存在)。
至于RF在各种疾病以及正常人的阳性率,就要取决于RF的检测方法及阳性/阴性分界点值的确定标准(这取决于参考血清)。
看到上面这个表,有些朋友就会问,既然RF与这么多疾病相关,那检查RF还有什么意义,而且为什么还把RF列为RA的诊断指标之一?这是因为,RF作为RA的诊断标准之一,对RA诊断有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从流行病学角度讲,选择人群不同,阳性预测值不同,如对于RA家族史、在RA好发年龄、女性患者、有RA部分症状这一人群,RF阳性可强烈提示RA;如果是体检的人群,没有关节症状,就要排除其它疾病或者生理性可能。另外,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还取决于RF特性的本身,较高RF滴度、多次连续检测阳性、不同检测方法结果都阳性、以及与联合其它诊断抗体(如抗环瓜氨酸抗、抗角蛋白抗体)阳性,则极大增加对RA诊断的特异性。第三,RF与RA病情相关,高滴度RF的RA患者关节病情更严重,且更易出现坏死性血管炎、类风湿结节等关节外表现,远期预后差,是预后不良指标之一,更需要注重病情的尽快控制;而经药物治疗后RF滴度下降,症状体征相应改善,提示预后良好。
因此,RF在临床上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至于如何使用有一定的技巧,既不能认定RF只与RA相关,RF阳性就一定是得了RA,又不能完全否认RF的临床意义,如果临床上存在困惑,建议风湿专科就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