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知识 > 前沿 > 蛋白组学技术在骨关节炎中的应用

蛋白组学技术在骨关节炎中的应用

2017-05-28 来源:关节时间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众所周知,各种各样的蛋白质构成了人体这一复杂的结构。理论上讲,正常人之间的蛋白质大部分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当人体某一部位出现病变后,该部位的蛋白质构成就会与正常人出现差别。

  作为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之一,退变性骨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现有的X线、MRI等诊断技术,仅能在关节软骨出现病理性破坏后才能给予准确诊断,而此时虽然尚无明显症状,但关节软骨已经开始出现了「损伤性破坏」,那么有没有新的技术做到早期诊断,进而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呢?答案就是蛋白组学技术。

  蛋白组学技术的原理

  众所周知,各种各样的蛋白质构成了人体这一复杂的结构。理论上讲,正常人之间的蛋白质大部分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当人体某一部位出现病变后,该部位的蛋白质构成就会与正常人出现差别。而蛋白组学技术正是通过比较患者和正常人的蛋白质构成差异,从而找出能够早期诊断该疾病的「特异性病变蛋白质」。通过筛查人们血液或者局部组织标本中是否存在这种「特异性病变蛋白质」,从而能够早期判断是否患有该疾病。

  蛋白组学技术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在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中,蛋白组学技术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骨关节炎患者中,有一些蛋白的表达与正常人显著不同,从而能够担任起「特异性病变蛋白质」的角色。如II型胶原C-端肽就是关节软骨破坏后遗留下来的「特异性病变蛋白」,该蛋白在早期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遭到轻微破坏时便会显著升高,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与此同时,II型胶原C端肽在血、尿及关节滑液中均能检出,从而使患者可以凭借一管血或尿便可进行诊断,大大方便了患者,因而逐渐成为研究骨关节炎的首选标志物。又如白细胞介素-1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破坏性蛋白质,其在关节内的含量升高后,可以破坏软骨基质,抑制软骨细胞对软骨的修复,加重软骨损伤,因此当关节内该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后,便可提示有早期骨关节炎。其余的还有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对骨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作为一项新型的技术,蛋白组学的建立和检测对于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采用该类技术早期发现关节软骨的损伤后,可以给予及时的干预,如早期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类药物可以减少关节软骨的损伤、增加新关节软骨的合成和抑制炎症反应等,从而阻断骨关节炎的病程发展等。

  蛋白组学技术的应用现状

  但遗憾的是,蛋白组学检测骨关节炎技术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由于费用、技术等原因尚未大规模投入临床应用,临床医师对该病诊断依然还要依靠「症状+X线」的模式。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蛋白组学技术早期诊断骨关节炎将不再是梦想。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