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明查阅了大量文献,手把手教你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学会这些复位方法,轻松搞定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复位:款款精品,总有一款适合你
小明:师兄,我们在门急诊也经常遇到肩关节脱位,你给讲讲它的脱位机制和复位方法呗?
师兄:肩关节是人体活动最大的关节,包绕肱骨头的骨性结构少,关节窝浅,所以当关节受外力时很容易脱位。其中绝大多数的肩关节脱位(97%)是前脱位,肩关节前脱位可以进一步分为喙突下脱位和盂下脱位,而喙突下脱位是最为常见的脱位。2014年T Youm等人在AAOS杂志发表的《Acute Management of Shoulder Dislocations》,综述了11 种肩关节前脱位的复位方法。
小明:这些复位方法具体怎么操作,他们的出处在哪里?
师兄:好的。
Hippocratic 复位法:Hippocratic 描述了最早的肩关节脱位复位方法,它也是我们外科学第7版教程上介绍的复位方法,我们简称它为足蹬手牵法。术者将足部抵在患侧腋窝,对患者进行纵向牵引的同时外旋肱骨头。该方法不提倡使用,因为其存在较高风险的臂丛神经牵拉损伤。但是我们身边很多临床医生甚至大牌教授都还在用……
Traction-countertraction复位法:患者仰卧,用布单从腋窝部绕过胸部由助手对抗牵引,术者向下向外45°牵拉患肢。在缺少助手的情况下,可以将布单栓在担架的床栏上。将上臂轻度外旋可以帮助肱骨头去除关节盂前缘的阻挡。当肱骨头被牵开时,那么就要将肱骨近端轻度向外牵引。
椅子复位法:患者侧坐在椅子上,患肢绕过椅背。医生旋后位握持前臂,嘱病人慢慢站起。Noordeen首次介绍该方法时报道达到73%的成功率[1]。Westin 等人改良该方法[2],在前臂捆绑弹性织物,患者肘关节 90°,术者同时可以踩踏弹性织物作为踏板。在非麻醉状态下,他们使用这个方法的复位成功率达到了93%。
Kocher 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术者握住患肢并使患肘屈曲 90°。患者外展患肢并主动外旋肩关节 70-80°直至出现阻力。术者前屈患肢,通常肱骨头可以获得复位。该方法的复位成功率在 81% 至 100% 之间[3]。
Stimson 复位方法[4]:患者俯卧在担架上,患肢悬在床边,捆绑重物进行牵引,一般从 5 磅(2.27 公斤)开始。还可以将患肘屈曲 90°以放松肱二头肌肌腱,或者医生轻柔的摇晃患肢。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复位相对容易,而且避免了暴力牵拉。不足之处在于难以让俯卧位的患者镇静。
Milch 复位法[5]: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或者患者自己讲患者举过头顶。当肩关节完全外展时,术者沿肢体长轴轻柔牵引,伴轻柔外旋,即可复位。如果没有复位,将患肩在外展位牵引,然后用拇指将肱骨头向关节盂推挤完成复位。
O’Connor等人 [6]改良Milch 复位方法,在非麻醉状态下,一次复位成功76 例肩关节前脱位,而且没有并发症。该手法特点是患者耐受好,无需镇痛,术者可以独立完成。个人强烈推荐。
Extemal rotation复位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术者一手将患肢转向内收位,直至完全内收,另一手将患肢外旋,当外旋 70 至 100°时可以复位。该方法不会带来创伤并且易于操作,文献报道[7]的成功率在 78% 至 90% 之间,超过 80% 的患者不需要麻醉下进行复位。
Spaso 复位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患肢同侧,握持患肢将肩关节前屈 90°。先进行轻柔的纵向牵引,然后轻度外旋。患侧的肩胛骨内缘必须与床板接触以稳定关节盂。通常情况下,牵拉几分钟之后肩关节就可以自行复位,或者需要通过手法将肱骨头推向关节盂。文献报道的成功率在 68% 至 88% 之间[8]。
Eskmo 复位方法:患者侧卧位,术者握持患肢垂直牵引,将对侧肩关节拖离地面几厘米。维持这一位置几分钟直至完成复位。虽然这一方法易于操作,但是可能出现臂丛神经的过度牵拉。目前还没有关于 Eskmo 复位方法的数据报道。
Scapular Manipulation复位方法[9]:患者俯卧位,将患肢悬挂在担架旁边。术者一手予患肢轻柔的持续纵向牵引,同时另一手用拇指稳定肩胛骨上缘,并用其余手指将肩胛下角向内推。复位的感觉很弱,甚至复位成功了术者和患者都感觉不到。但是该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
FARES复位方法:Sayegh 等人[10]介绍了一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Fast,Reliable, and Safe (FARES) 复位方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侧。握持患肢使之外展伸肘前臂旋转中立位,术者在没有对抗牵引的状态下对患肢进行纵向牵引。在复位操作中,将患肢进行小范围的垂直抖动,然后将患肢慢慢外展,患肢外展至 90°以后逐渐外旋患肢。通常外展120°时就会获得复位。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要比传统的复位方法易于操作。
小明:感觉真是款款是精品,总有一款适合我!!!收藏了,回头好好研究。师兄说了这么多前脱位的复位方法,如果遇到后脱位怎么办?
师兄:后脱位可以采用“两步复位法”,两步复位法[11]是先将肩关节下脱位转换成为肩关节前脱位,然后使用任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方法进行复位。术者站在患肢头部位置,用一只手将外展的患肢向外推,同时用另外一只手将肱骨髁向内推。该方法可以将肱骨头从关节盂下的位置解脱,并旋转到关节盂唇前方。
小明:复位成功后有哪些事项要交待患者注意?
师兄:笔者[12]建议最少要对患肢制动 3-4周,同时配合有限的物理康复治疗。康复锻炼从被动活动关节开始。对于肩关节前脱位的患者,在受伤后的 4 -6 周,应限制进行超过中立位的外旋活动,同时外展活动不能超过 90°。而对于肩关节后脱位的患者,在 4 - 6 周内应限制进行内旋活动。即刻开展肌肉的等距收缩练习以加强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当肌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完全恢复并且没有疼痛的时候,患者可以重返体育活动。目前还不明确什么时间比较适合进行对抗性体育活动,但笔者认为患者在 2 个月内不应进行对抗性体育活动。
小明:复位后患肢仍有不适症状或者再次脱位的患者我们应该如何诊治?
师兄:对于闭合复位后 2-3 周仍有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肌力下降、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应考虑存在肩袖病变,需要进行 MRI 的检查[13]。那些年龄超过 40 岁的患者存在较高的肩袖撕裂的风险,尤其需要进行上述检查。当发生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时应该进行 MRI 检查来评估潜在的病理解剖变化,如Bankart 损伤或者slap损伤。CT 则主要用于评估骨质缺损的患者,对于 X 线片或 MRI 上发现骨折时需要进一步行 CT 检查以明确骨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