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恰逢六一儿童节,欢欢带着两孩子从商场各自挑选礼物,开开心心地回到了家。
一到家,小朋友们立马就迫不及待地拆开玩具包装玩了起来。
4岁的姐姐挑的是她最爱的HelloKitty的主题情景玩具,2岁的弟弟挑了侏罗纪恐龙。看着两个孩子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了平日里的打打闹闹,欢欢放心地让他们自己独处,自己则围起了围裙准备开始做饭。
“妈妈,妈妈!”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女儿喊了起来:
“弟弟又抢我的玩具,他把我的Kitty猫抢走了。他不还给我!还打我!”女儿越说越伤心,眼泪直接啪嗒啪嗒地掉了下来。
“我不要,不要!是我的,我也要玩!”一旁的弟弟完全无视了姐姐的哭诉,紧紧地拽着玩具不松手。
被吵闹声烦得有些头大的欢欢,不假思索地对女儿说到:“你是姐姐,让让弟弟。妈妈不是说了吗,要学会分享的吗?怎么这么小气呢!”
“哇!”的一声,这下好了,欢欢这么一说,女儿情绪直接崩了,放开嗓子哭了起来。
“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你是主人,要让客人……”
换位思考下,如果我们被大人这样强迫要求与其他人“分享”,会不会也内心充满委屈与不情愿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享是一种美德,但为了达到分享的结果而强迫,是真正的分享吗?宝宝不分享就是自私、小气吗?
壹丨物权意识与分享
2岁左右,宝宝自我意识发展有了第一次飞跃!这意味着宝宝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开始有自己做判断、做决定的需求。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物权意识也开始萌芽。宝宝们开始能够意识到东西是归属于〔你的〕或是〔我的〕。这个阶段,他们会明显表现出不让别人碰自己的玩具、食物等等强大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
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加上这个阶段他还不会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所以表现得看似小气、自私。
很多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些行为会忧心指责自己的孩子不懂分享,自私任性,但实际上宝宝只是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爸爸妈妈需要充分理解这一阶段宝宝的心理,并且帮宝宝平静地度过这一时期。
贰丨如何引导宝宝学习分享?
《正面管教》中指出,学会分享是一种很难掌握的技能,“不要期望孩子在经历过一次就能学会并记住”。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技能训练、大量的练习和大人的极大耐心。”
1、不强迫宝宝分享
当宝宝没有发起分享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询问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如果他不同意,就不要强迫分享,也不要贴标签,说孩子自私、小气之类的话。
宝宝维护自己的东西是最基本的权利。孩子的“分享”应当是在自愿的情况下经历。
2、让孩子体验分享的乐趣
正常的分享是一种礼尚往来的交往。
三岁左右宝宝开始有了社交意识,有了交往的行为,才会产生分享的需要。要想教会宝宝分享,得让他知道被分享的对象是什么,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凭什么要分享啊!但如果是自己的小伙伴,好啊,一起玩吧!——这就是差别。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多交往,多参加一些需要配合完成的活动或游戏,让孩子感受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快乐。孩子也是需要社交的,如果分享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也是乐意分享的。
3、用交换来学会互相分享
当两个孩子在争夺时,可以用“交换法”来引导两个宝宝进行分享。
宝宝想玩别人的玩具,而别人不愿意时,可以让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互相分享,这样每人可以有一个新玩具玩。
比如文章开头的姐弟俩。可以试着告诉弟弟,如果他想玩姐姐手里的玩具,就需要用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交换需要征得姐姐的同意,这是在教宝宝尊重他人的意愿。
如果姐姐愿意大方分享,当然好。如果确实不愿意,用别的玩具也不能达到交换的目的。那就暂时把两个宝宝分开,转移注意力,而不是用妈妈的“权威”来强迫要求分享,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受到了被“霸占”“抢夺”等不安情绪,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总之呢,爸爸妈妈在教宝宝分享时,更需要先尊重宝宝的意愿,教会宝宝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捍卫自己的物权。任何一种分享的前提都应当是自愿和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