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似乎他们都在用年龄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
每个人都会经历第一次为人父母,每个人也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养育孩子。在宝宝养育这一块儿,相信宝宝家长们都从朋友同事以及家里长辈那里,听说过很多育儿经。
但是,别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经验,才是宝宝家长最大的风险呀!
口服感冒药并不能起到预防感冒的目的,反而这一类药物较多属于清热类,药性较为寒凉,长期服用,会伤害宝宝脾胃,适得其反。妈妈可以选择一些抗病毒喷剂,比如安易可四价肠道病毒抗体喷剂,通过喷口腔、咽腔的途径,阻断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入侵。
常见误区二:宝宝生病了,因为家里没人照顾,还是送去幼儿园吧
宝宝生病,自身机体功能较差,需要更多的休息,规律的服药,才有利于康复,幼儿园的活动较多,并不适合生病的宝宝。而且宝宝也会感染其他幼儿,尤其是季节性感染疾病,很可能造成疾病的大传播。
常见误区三:晚上一定要给孩子好好补补,鸡鸭鱼肉都端上来
这样更是不可行。第一,宝宝在园中已经吃过晚餐,回家再进食更多看似有营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会增加宝宝消化负担,产生过多的热量,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积食,导致发热,咽喉发炎等状况。久而久之,会伤害宝宝胃肠功能。
第二,晚上家中食物丰富,宝宝对此产生期待和依赖,更加不会在幼儿园正常吃饭。妈妈应该鼓励并培养宝宝在幼儿园吃饱,对于晚上确实要加餐的宝宝,可以选择粥类,水果,青菜等易消化的食物,切不可以大鱼大肉为主要食物。
常见误区四:发烧后给宝宝洗热水澡或捂被子
很多宝宝家长认为宝宝发高烧是因为身上有寒气,需要泡热水澡或者捂被子“发汗”驱寒。其实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有感染、炎症以及代谢免疫等,跟所谓的“寒气”没关。
温水浴对发烧的宝宝短期内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水温尽量控制在35℃-37℃左右,还要注意调整好浴室和室内的温度,不要使水温和室温有太大的差别,否则诱发寒颤反而可能加重发烧。
常见误区五:宝宝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与退烧药》指南里指出:发烧并不是原发病而是有利于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机制,没有证据表明发烧本身会恶化病情。发烧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
一般而言,给宝宝降温,是为了减轻其难受感,所以,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并未出现不舒服,且温度在38.5℃以内,是可以不用吃药的。如果宝宝非常的不舒服,那么即使没有到38.5℃也可以给宝宝口服退烧药,并建议尽快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常见误区六:宝宝吃药后,温度应该马上降至正常温度
退烧是一个过程,给宝宝退烧是为了减轻其难受感。很多宝宝家长性子比较急,一吃过药就开始测量体温,孩子的烧没退,就认为是药物没有用,马上去医院或者是采用民间的土方法。
退烧药生效,一般需要1个小时,生效以后,孩子的体温也不是一下就降到正常水平,大约能退烧1-1.5℃。如果,当退烧药的药效过去之后,如果疾病本身并未治愈,孩子的体温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
宝宝六个月以后,母体提供的免疫物质逐渐消耗,而之后宝宝的免疫力,就是在每一次遇到病原体,在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宝宝感冒发烧,其实是他自己在用小小的身体努力建立自己的防御系统,为了让自己更健康更强壮。虽然他们看上去生病了,很难受,其实这是他们成长,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妈妈要相信自己的宝宝,相信他们小小身体里蕴涵的强大力量,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战胜每一次疾病。希望妈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宝宝生病,不要过于焦虑,要把正能量带给生病的宝宝,陪伴他战胜每一次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