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儿科频道 > 疾病类型 > 小儿感冒 > 最全面的回答 宝宝发热要怎么办?

最全面的回答 宝宝发热要怎么办?

2018-11-16 来源:关注宝宝健康成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正常体温可随着性别、年龄、种族、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一般认为身体内部的中心体温(肛温)≥38℃,口温、腋温≥37.5℃即为发热。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发热是宝妈宝爸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可当发热来临时,很多宝爸宝妈们仍显得措手不及。网络上各种的传言使宝妈宝妈更加焦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儿童发热的小知识。

什么是发热

正常体温可随着性别、年龄、种族、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一般认为身体内部的中心体温(肛温)≥38℃,口温、腋温≥37.5℃即为发热。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为什么会发热

正常人体温是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则出现发热。

1.致热原机制

(1)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内热源(EP)。

(2)内源性致热原:是一些蛋白质,是由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后产生的,即当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粒细胞(中性和嗜酸性)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则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四种,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经运动神经使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结果使体温上升。

非致热源所致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如何测量体温

1、腋温

第一步:确认腋表完整,在35℃以下,腋下干燥。

第二步:腋表水银端置于腋窝深处,曲臂过胸,夹紧,测量8-10分钟。

2、肛温

第一步:确认肛表完整,肛表在35度以下。

第二步: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固定,测量3分钟。

注意:无论选择哪种体温计进行测量,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测量。环境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还在要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哭闹、餐后或奶后、运动后立刻测体温容易偏高;穿衣过多测得的体温也容易偏高,测量腋下温度要保持腋窝干燥,测量时间一般在5分钟,不能过长或过短。

发热如何分度?

低热:37.5℃≤腋温≤38℃

中度发热:腋温38.1℃-39℃

高热:腋温39.1℃-41℃

超高热:腋温>41℃。

注意:发热时温度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

发热如何治疗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我们首先要将孩子的体温降至正常,减轻宝宝的不适感,同时积极进行病因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降温,即物理降温和口服退热药。

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包括冰敷、温水浴、多饮水、降温贴)。退热药主要用3个月以上的患儿,当发热的患儿表现不适,腋温大于38.5℃,可考虑使用药物退热法。儿童常用的退热药有两类,即对乙酰氨基酚类,例如:泰诺林,小儿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布洛芬类,例如:恬倩、美林、布洛芬栓。一般服用退热药的间隔为4-6小时。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

急性发热儿童中,绝大多数病因是良性、自限性的病毒感染,自限性的普通病毒感染,发热3~5天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因此,通过居家护理和观察,多数孩子体温可以自行恢复。家长不必急用来医院就诊。(请注意最简单的发热也要烧3-5天,所以宝妈宝爸们要有耐心!)

但是当孩子的发热出现如下情况时,需要来医院就诊:

1、孩子发热超过72小时,或者3月龄以下婴儿一旦出现发热要来医院就诊。

2、当孩子发热伴有皮肤颜色改变,或出现皮疹,持续腹痛或反复呕吐、剧烈的咳嗽或喘息以及其余严重症状时需要来医院就诊。

3、当孩子发热伴有难以安抚的哭闹、服用退热药体温正常的间歇期内,孩子精神仍差,活动减少,也需要带孩子来医院就诊。

小贴士

1、发热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使机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助于加强对疾病的抵抗力,适度发热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

2、发热不会对脑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不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

3、发热的孩子不应穿着或包裹过多,“捂汗”不利于散热降温,只能越烧越高。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