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从小经常挨打成长出来的孩子,和从来没挨过打的孩子,有哪些区别?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们作为孩子的宝妈,同时是爸妈的孩子,童年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孩子的教育问题又迫在眉睫,是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1我听见过很多有经验的老人说,孩子小时候就得打,以前每家都打孩子,也没见孩子就有什么心理问题了。这也是现在很多宝妈宝爸的观点,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家里就这一个孩子,都宠着他,很多时候都感觉孩子太娇纵了,不听话的时候,只能用打这种方式了。
@牛牛爸:现在那么多孩子动不动就跳楼,就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却一点都不知道珍惜,就应该小时候打他几次,然后孩子就会知道,多大点事儿,都会过去,心胸才能放宽!
2另一方面是很多专家的说法,打孩子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即使当时孩子调节过来了,在他的潜意识里,往往会缺乏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以后和其他人的相处模式,进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处事和命运。
@孤帆远影:我小时候有一次被我爸妈打,我就想离家出走,走出门口之后,想想出去需要钱,可是我没有,只好在家附近一直蹲着,然后慢慢明白了,我们有什么权利,我需要爸妈供养,我用了半天的时间克服自己的自尊心,主动回了家,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跟任何人冲突,别人都说我情商高,只有我知道,因为我害怕面对重归于好的那一幕。
3如果总结一下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
我觉得,小时候习惯挨打的孩子,内心会变得非常强大,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了,不需要面对挨打这件事,小时候缺失的东西会变成他非常强烈的渴求,此时他的脆弱才会慢慢显示出来。而没挨过打的孩子,也许在初入社会的时候,会经历一次没人惯着自己的打击,但是等走出这种阵痛,反而会重回自信,小时候爸妈给的爱护会成为他强大的支撑,这个时候,他反而比从小挨打的孩子更为强大!
4当然,两种经历的的结果都会有意外。
我们见过小时候被爸妈追着打然后满街跑的孩子,好像都已经被打皮了,这些孩子看起来大大咧咧,调皮捣蛋,也不怕挨打,长大后反而混得出人意料;我们也见过偶尔挨打的孩子,性子特别倔强,面对爸妈的棍子就是梗着脖子不吭声,流着泪坚持地说自己没错……
还见过从来没挨过打的孩子任性骄纵,一点委屈都受不了,也见过没挨过打的孩子懂事明理,和爸妈沟通有效,亲密无间……
5另外,打孩子的后果,不仅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还取决于爸妈打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如果一味的惩罚,孩子难免会不安,打完之后也要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以及爸妈一直都爱你,打完了之后揉一揉,这点非常重要。
当然,爸妈还是要丰富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能不打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打吧!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总打孩子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7、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家长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恳切希望孩子的家长,不要打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