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大部分孩子吃中药完全是连哄带骗大动干戈,惊天动地,最后可能吃一边吐一半,我们家最近在调理,基本上就是一口气喝完,下面几个建议大家可以参考。
让宝宝乖乖喝中药的秘诀
1、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2、意煎药量
药只要喝够量就行了,多喝对病情也没多大帮助。一般来讲,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小家伙儿”们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分两次服用即可。
3、糖分热证寒证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有位妈妈说“每次给宝宝喂中药时都吐出来了,还哇哇哭半天,让我心疼得都跟着掉泪,如果中药是甜的就好了”。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浓煎”很重要
儿童服中药要以“浓煎”为主。注意,“浓煎”可不等于“久煎”,因为久煎可能会造成部分中药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用的中药多为解表类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易失去解表疗效。浓煎方法为:将中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持续15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出合适用量最好)。
越小的宝宝其实越好喂药
这是因为越小的宝宝,其味觉发育尚未完善,宝宝打从心底对味道的认识没有甜与苦得分别,因此,只要家长愿意以治好宝宝的病为最高出发点,耐心喂药,那么没有宝宝是难喂药的!
宝宝之所以觉得“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在喂药的时候将自身认为“药好苦”的情绪带给了宝宝,宝宝接收了这样的情绪,就以哭闹、拒喝药来表现,可实际上宝宝还着实不清楚甜与苦得区别呢!
因此,给宝宝喂药的第一步,就是把喝药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治好病为首重,不要添加家长个人觉得“药好苦”的情绪,不要觉得宝宝正在“喝苦药”,而是想着宝宝正在喝“能治病”的药才是!
再来,是针对大一点的宝宝,已经对中药的药味有抵触心理了,这样的话,就要采取另一种喂药办法!
比如,在主诊医师的同意之下,可以在宝宝喝中药前给宝宝一小块冰糖,或者只是舔一口,让宝宝口腔里充满了甜的感觉,然后,让宝宝一次性的将中药汤喝完,喝完后立刻再让宝宝吃一小块冰糖或者舔一口冰糖即可,这样宝宝还感觉不到中药味的时候,嘴里又都是甜甜的感觉了。
由于中药是液体,宝宝刚喝完药后,胃里就开始了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喝中药时,建议与饮食物分开半小时以上,避免一过性的加重脾胃负担,反而影响疗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9.9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8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17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4煎药
健客价: ¥148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25益气养阴,培补脾肾。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乏力气短,自汗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
健客价: ¥548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