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这些不可不知!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这些不可不知!

2018-10-24 来源:医脉通儿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一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反应。例如,环丙沙星可引起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干扰素可引起高热惊厥,阿司匹林可致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Reye综合征)。

根据2014—2015年世界人口统计结果,儿童占世界总人口的26%,全球14岁以下儿童总数已超过19亿,我国儿童达2.3亿。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开放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儿童数量将会明显增多。婴幼儿和儿童的免疫力尚不健全,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患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接受治疗和用药的机会多于成年人。因此,儿童的用药安全问题应受到特别关注。

儿童用药安全性与儿童的生理特点、药物代谢、新药研究、医护人员的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导致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与成人明显不同,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例如,新生儿对氨苄西林的吸收迅速且完全,吸收率较成人高1倍;肝脏对氯霉素的代谢较慢,容易导致药物积蓄,发生灰婴综合征。

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一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反应。例如,环丙沙星可引起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干扰素可引起高热惊厥,阿司匹林可致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Reye综合征)。

药物在儿童体内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血药浓度高则可增加ADR发生率。以苯妥英钠为例,在血药浓度同为10~20μg/ml的情况下,儿童血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高近1倍。

婴幼儿胃酸分泌水平低,胃内pH相对升高(>4),对酸性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的生物利用度下降,而对碱性药物或酸不稳定药物(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的生物利用度会提高。

儿童用药剂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用药错误的潜在风险是成人的3倍以上。英国的研究显示,17%~28%的儿童用药不良事件为用药错误所致,是可以避免的。在美国,因医生处方导致的儿童用药错误高达77.8%。新生儿或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4%~60%的用药错误已经被执行。

另一方面,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尤其是抗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的药物,尽管在治疗初期剂量正确,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药物剂量相对不足,导致疾病复发或病毒耐药。

儿童专用药物和剂型对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试验者招募、知情同意、取血和治疗的依从性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导致新药的儿童临床试验难以开展,药物在儿童中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安全性数据缺如,专门用于儿童的药物和剂型非常少。经过儿童临床药物试验的药物仅占2.1%;有儿童药代动力学标识的药物仅占17.3%。

我国近98%的药品没有儿童专用剂型;大多数药品说明书缺少儿童用药信息,常常仅表示为"儿童酌减"或"安全性尚未确定"。一些药物被不合理地研碎或拆分,甚至改变给药途径,导致儿科用药50%~90%为超说明书用药。儿童用药仅依靠医生的经验,不仅给临床应用带来困惑,也增加了儿童用药的安全隐患。

国外文献分析表明,住院儿童中ADR发生率约为10%。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14岁以下儿童的ADR报告占全部ADR报告的10%~11%。但是,由于医师和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性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且儿童对用药后出现的症状描述不清,儿童ADR漏报率较高,ADR实际发生率远远高于报告率。误诊或漏诊也是儿童ADR漏报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项临床病例分析显示,504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中有64例(12.7%)为超剂量应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脑病。本期刊载的《儿童丙戊酸钠相关高血氨脑病临床分析》一文报道儿童高血氨脑病的误诊率高达50%。因此,主动开展药物上市后儿童用药安全性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医疗大数据开展儿童用药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可行性研究:中国17家儿童医院信息系统现状调查》一文介绍了在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所属17家儿童医院中就医疗数据的数据结构是否适合用于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研究开展横断面调查的结果,为建立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儿童用药上市后主动监测系统提供了可行性依据,难能可贵。

关注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是全社会的责任。医护人员应加强儿童用药安全性知识的学习,减少ADR,避免用药错误,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