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育儿新知 > 益生菌再认识 它是如何调节小儿免疫的

益生菌再认识 它是如何调节小儿免疫的

2018-10-13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一些初步的前瞻性人体试验数据表明,早期的生活定植确实影响到后来的临床结果。在5岁的幼儿中,那些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在婴儿阶段相较于那些正常孩子,其大便中乳酸杆菌的密度较低(Jo-hansson,Sjogrenetal.2011)。

2018年6月9日,银川,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ChinaChildren’sImmunityandHealthAlliance,CCIHA)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CCIHA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首都儿科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9家医院科室倡议发起,全国从事儿童免疫与健康工作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产学研单位共同组建。联盟明确以帮助指导成员单位免疫专科专业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针对儿童免疫热点问题组织筹划教育与研究项目、促进社会对儿童免疫认知、奖励儿科一线医师为己任,致力于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的单纯目标。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也是儿科第一个以专业形式成立的联盟,为中国儿科免疫疾病诊疗和儿童生长发育事业打开了一个交融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会议上,苏州儿童医院武庆斌教授就益生菌调节小儿免疫,作了精彩报告。

大约在地球地壳形成的10亿年后,细菌开始出现在地球上,迄今为止它们在地球上的历史已经有35亿年。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健康的人体组织或器官“无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健康人表皮及附件存在大量细菌

-健康人脑组织存在细菌

-肺组织存在宿主-细菌交流

-人胚胎存在独立微生态

-人体外周血并非无菌

是不是以上这些让你开始对人体和细菌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那么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生态菌群到底是个什么。

认识肠道菌群

肠道与肠道菌群:四个器官+一个平台

—最大的免疫器官,70%免疫细胞聚集于肠道;

—最大的代谢器官,营养素代谢水平远远超过肝脏;

—内分泌器官之一,70%神经递质源自于肠道;

—人体第二大脑(腹脑);

—人体内外环境稳态的调控平台,肠道聚集70%免疫细胞和70%微生物。

那么厉害的肠道菌群到底是如何建立的,我们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

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受细菌扩散,漂变,分化和选择四个生态过程驱动的。细菌扩散进入肠道的时间和顺序,会改变其余三个生态过程对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更严重会对宿主健康带来长期影响。

一些初步的前瞻性人体试验数据表明,早期的生活定植确实影响到后来的临床结果。在5岁的幼儿中,那些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在婴儿阶段相较于那些正常孩子,其大便中乳酸杆菌的密度较低(Jo-hansson,Sjogrenetal.2011)。在挪威的一项针对24个月内婴儿的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几个月内粪便内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拟杆菌与预期童年体重(年龄体重Z分数)有着联系(White,Bjornholtetal.2013)。了解这个概念后,我们来看看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主要受那些影响。

1相关群落

从母亲嘴部扩散而来(亲吻,嚼喂)

肠道(不经意间接触)

阴道分娩时)

喂养(母乳)

接触到母亲的皮肤(拥抱)

2环境群落

固态食品

房屋,婴儿床,玩具,床单

医院,医疗设备

土壤,植物,水,空气

未知来源微生物

其他家庭成员,宠物,陌生人

母亲在婴儿肠道菌群建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母乳喂养更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母乳是一个微生物的传递系统,母乳中的微生物菌群可能是作为“细菌种子”,与母乳中的低聚糖(“细菌生长的肥料”)协同,对婴儿早期肠道菌群构建和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母乳中的SIgA和乳铁蛋白在细菌定植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菌群-宿主,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则应是保持健康母乳的基础;

-研究母乳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菌群内物种共存机制,对于研究母乳中微生物对婴儿和母亲的健康,以及母乳替代品的研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和演替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婴儿通过母亲,母乳,环境建立菌群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第一阶段:从出生时肠道少菌到多种细菌定植,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

◆第二阶段:从需氧菌到厌氧菌;

◆第三阶段:从添加辅食开始到断乳;

◆第四阶段:从断乳(大约1岁)到2-3岁。

上面说婴幼儿是如何建立肠道菌群的,那么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免疫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免疫系统在出生以后处于持续的发育过程中;

-出生后免疫系统持续的发育与成熟需要不断地接受过外界抗原的刺激。如肠道微生物种群,感染和疫苗接种等得以“学习”和接受“教育”;

-肠道微生物种群是最重要的微生物刺激来源,是驱动出生后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甚至是诱导以后免疫反应中衡的原始的基本因素;

-肠道微生态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年龄窗口期”。

肠道微生态紊乱导致人体患病

在人一生中,免疫-代谢的对话是具有可塑性的,能针对内在和外在信号做出调整。当这种状态出现紊乱是就可能导致人体患上多种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胃肠道疾病

-肝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肿瘤

益生菌的重新定义

益生菌在2001年时WHO将它定义为:给予足够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但在2012年时WHO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为:当给予足够数量活的微生物时,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

画重点:益生菌不等于有益菌或微生态菌群

那么定义更改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每一种益生菌具有菌株特异性,不能推测其他益生菌具有相同作用,须证明该菌株对宿主健康有效性。

那么什么是菌株特异性?

+我们先说共性:

-大多数益生菌获得来源于发酵乳品或人体肠道;

-经过驯化,能在低pH以及胆酸条件下存活。

+特异性

-肠上皮定植

-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代谢活性

-免疫作用

又到了敲黑板画重点的地方了:传统方法发酵酸奶制品以及其他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不具备益生菌作用,特殊添加益生菌发酵制品除外。

益生菌在肠道的作用机制

益生菌与肠道上皮相互cross-talk

益生菌目前已知的有效适应证

胃肠道:

龋齿

婴儿腹绞痛

乳糖消化不良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袋炎

克罗恩氏病

炎症性肠病

腹泻病

肠易激综合症

非肠胃道:

代谢紊乱

普通感冒

泌尿感染

过敏疾病

益生菌的定植

-研究证实,益生菌可引起婴幼儿肠道菌群持久改变。这与益生菌在人体内粘附有关,停止服用益生菌,肠道菌群结构再次逆转。

-益生菌菌株粘附在肠道的黏液层和/肠上皮细胞后,进行繁殖和代谢而发挥作用,影响因素多:宿主基因因素,肠道表型差异性,环境因素,饮食因素。

-受母乳有利于肠道菌群定植的启示,配方粉+益生菌可能是益生菌定植发挥作用的一次机遇。

今时今日,微生物生态系统疗法正处于起步阶段,它将通过“共生学”成为一个坚定的医学实践;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客观的认识益生菌,正确合理的使用益生菌。最后感谢看到最后的你,希望这篇文章对你重新了解益生菌有帮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