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的治疗还可采用其他疗法
摘要:窜入胆道所致。蛔虫扰动,气机逆乱,故腹部绞痛,曲背弯腰,辗转不安,肢冷汗出;虫安,则痛休。蛔虫上扰,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甚或吐蛔;虫体阻塞,胆汁郁而化热,则见恶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蛔厥证
主要证候:除了蛔虫证的一般症状外,尚见以下表现:突然腹部绞痛,曲背弯腰,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甚或吐蛔;疼痛部位主要在胃脘部和右胁下,腹痛时作时休。病情严重的患儿腹部持续疼痛,恶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因于蛔虫躁动,窜入胆道所致。蛔虫扰动,气机逆乱,故腹部绞痛,曲背弯腰,辗转不安,肢冷汗出;虫安,则痛休。蛔虫上扰,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甚或吐蛔;虫体阻塞,胆汁郁而化热,则见恶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疗方法:以安蛔定痛为主,继则驱虫。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细辛、川椒、黄连、
黄柏、附子、干姜、桂枝、党参、当归。
此方中,乌梅有安蛔止痛的作用,细辛、川椒能杀虫散寒,黄连、黄柏有下蛔、清湿热的作用,附子、干姜、桂枝可温中散寒、安蛔止吐,党参、当归能益气活血。诸药合用,具有温脏、安蛔、止痛的作用。
若患儿畏寒发热,出现黄疸,
舌苔黄腻,则上方宜减去附子、干姜、桂枝,加入
茵陈、枳壳、大黄、槟榔,以达到清热利湿、安蛔退黄的目的。
腹部疼痛剧烈的,可口服陈米醋,每次20~30ml,每隔1小时服1次,可连服3~5次。疼痛缓解后,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
【其他疗法】
蛔虫病的治疗还可采用其他疗法,如腹部热敷法、
针灸和
推拿法。
在使用推拿法时,首先,要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其次,为了防止饱食后胃张力过高而产生意外,要在空腹时进行治疗;再次,对有溃疡病胃出血史的患儿,不宜采用推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