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湿热之邪未去,表证较明显的,需去麦冬
摘要:本证多由于湿热泄泻发展而来,泻下无度,致水液耗失,**亏损,肌肤失养,故见精神萎靡,口渴引饮,唇红而干,尿少,皮肤干燥,眼眶、前囟凹陷;水分流失就会导致小便短少;阴虚,心失所养,故见烦躁不安;舌脉均为气阴损伤之象。
主要证候:久泻不止,食入即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四肢逆冷,面色苍白无华,
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火不温土,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故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见脱肛;阴寒内盛,故见四肢逆冷,面色苍白无华,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脉皆是脾肾阳虚、命火不足之征。
治疗方法:以温肾止泻、益气健脾为主。
方药: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此方中,附子、干姜温肾散寒,党参、白术、甘草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肾阳虚明显者,同时添加四神丸,以温补肾阳。两方配合,能达到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功效。
若患儿腹泻不止,可酌加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禹余粮,以达到收敛固涩止泻的功效;伴见脱肛的,可添加炙黄芪、升麻,以升提中气。
2并发症
(1)伤阴
主要证候:大便如水样,泻下无度,色黄混浊,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唇红而干,尿少,皮肤干燥,眼眶、前囟凹陷,舌绎无津甚至起芒刺、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于湿热泄泻发展而来,泻下无度,致水液耗失,**亏损,肌肤失养,故见精神萎靡,口渴引饮,唇红而干,尿少,皮肤干燥,眼眶、前囟凹陷;水分流失就会导致小便短少;阴虚,心失所养,故见烦躁不安;舌脉均为气阴损伤之象。
治疗方法:以酸甘敛阴为主。
方药:连梅汤。
此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有清解内蕴之湿热的作用;麦冬、生地黄、阿胶甘润生津,可滋养流失的水分。诸药合用,能达到清热养阴的目的。
若患儿湿热之邪未去,表证较明显的,需去麦冬、生地黄、阿胶,而替之以生白芍、生甘草、芦根、石斛,以清胃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