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不要太霸道
摘要:在他的眼前互相摩檫、碰撞、摆来摆去……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四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自己儿子的可怜。从此这位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儿子。
父母对孩子不要太霸道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
心理障碍,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太霸道,他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条繁华的街道蹲下身来为自己四岁的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抬起头来发现,自己的眼前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也没有装饰华丽的广告牌……原来那些东西都太高了,一个四岁的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她眼里的只有一双双粗大的腿和男男女女的裤脚,在他的眼前互相摩檫、碰撞、摆来摆去……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四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自己儿子的可怜。从此这位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儿子。
孩子觉得父母在家里对自己太霸道,在父母面前,自己什么都不懂,父母一直把自己当成是三岁的小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叛逆、
抑郁等不良心理。所以,要想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放下自己是父母的霸道架势,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想一想。有了这个态度,就可以预防孩子心理障碍的产生。
年少的孩子都不喜欢有太多的束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去行事。这时,孩子就无可避免地会和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这时的父母应该体会到孩子的这种需要,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种主张的合理性。父母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接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孩子才会向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孩子犯了错,父母如果用责备的口气说:“谁叫你这样去做的!”
虽然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会产生机械地服从,但在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所以,父母责备孩子之前,要先和孩子来一个换位思考,对孩子说:“昨天太累了,才使你今天上学迟到。”或者说:“是爸爸没有及时叫醒你,以致于你迟到了而耽误了学习。”这种换位思考后的言语,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也有父母对孩子迟到的部分责任的分担。孩子听后,必然也会用心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说:“你今天真懒,不然怎么会迟到呢?”这样,不管孩子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一个字:懒!孩子自然不会服气,这样的不服气多了,孩子要么会自卑,要么就会叛逆……当孩子有了心理障碍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坏孩子形象,这时,父母首先要收起自己的那份“独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
那么,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要“父母对孩子不霸道”,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的一个案例,父母可以作为参考:
16岁的王涛进入高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似乎喜欢和他的爸爸对着干。父亲因此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发现王涛有什么不对,就会给他一顿训斥。面对王涛在足球场上的疯玩,他给孩子报了一个绘画业余学习班,想以此来收住孩子的玩兴。
自从被父亲逼着上老师家去学绘画后,和他酷爱的足球已经分别好几个月了。严厉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再踏入球场半步。每当他在老师家画着枯燥的素描的时候,对于足球运动的渴望使他痛苦难奈,他渐渐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并且这种叛逆在他画布上渐渐地加深。
父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很快地就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策略。一个周末,孩子的同学来约王涛周日去踢球,父亲居然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父亲唯一的条件是,要孩子带老爸一块去“练练脚”。周日的外出踢足球,虽然球踢得不是很精彩,但孩子却显得很高兴,父亲也很开心。回来后父亲对孩子说:“和你一起踢球,我锻炼了身体不说,也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在球场上能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了。”父亲舒心地笑了笑,接着说:“你在球场上和那么多孩子一起玩你喜欢的东西,那是你最开心的事,看来我叫你学画画是错的了。这样吧,爸爸准许你今后踢球了,画学不学随你。”听完父亲的这番话,王涛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这是孩子的委屈得到理解后,
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的结果,孩子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眼泪的流出而减少了大半。
在这以后,父亲改变了自己“霸道”的态度,说话时特别注意少用强制性口气了,让孩子做事也试着用商量、征询的语气,父亲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式的教育方式。没过多久,王涛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也及时地改掉了自己刚刚萌发的叛逆情绪。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角度地去为孩子着想,比如,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目前所处的环境氛围……还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做事。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说笑,和孩子一道争论……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才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