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孩子的逆反情绪
摘要:孩子就会出现反抗心理,特别是长辈对他再批评的时候,孩子对长辈的反抗心理就会更强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反抗心理,他们之间就不会有尊重了。
消除孩子的逆反情绪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对待家庭以外的长辈都会有一些尊重,但对待家里的长辈就没有好的言语。孩子对待家里面长者不尊重,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在品德上有多么坏,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在孩子心里有着逆反的心理。
也就是说,可能是由于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使孩子对待家里的长辈有逆反情绪,这使得家里的长辈在孩子面前得不到尊重。
孩子做错了事,作为家里的长者对其进行训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长辈批评后对孩子的安慰要比批评孩子更重要。长辈在对孩子批评后就随之弃之不管,孩子就会出现反抗心理,特别是长辈对他再批评的时候,孩子对长辈的反抗心理就会更强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反抗心理,他们之间就不会有尊重了。
反抗是孩子趋于成熟的标志,因为正是孩子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才会反抗长辈对自己的教诲。孩子在成长中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逆反期”。孩子进入逆反期以后,他会顶撞教育自己的长辈,这也是对长辈的批评和职责怀有不满的表现。因为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长辈对他的的要求有所冲突,孩子在这种冲突中历练才会长成成熟的大人,同时,在这种冲突中,孩子也会对长辈产生轻视。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在长辈批评后的不平和不满中留下伤痕,长辈要对自己的批评善后,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长辈在必须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毫不手软地去批评,但在批评之后,长辈要及时地伸出“救援”之手。例如,在批评完孙子之后,爷爷可以这样说孙子:“爷爷骂了你,口都干了,快去给爷爷倒杯水,不然渴死爷爷你就没有这么好的爷爷了。”这种幽默打趣的语言既可以消除孩子紧张的情绪,也能使自己冷静下来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长辈对孩子骂后便置之不理,孩子就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往深处去想自己为何而受到批评,反而会憎恨长辈的批评。
显然,在孩子的逆反期,长辈除了做好善后工作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减少孩子对长辈对其批评教育的反抗感。长辈对孩子的批评,不一定非要当面斥责,这样会引起与孩子的正面冲突。因此,为避免发生冲突,长辈可以利用第三者和写信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孩子往往会冷静地接受长者的意见。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同时孩子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用批评指责的口气,而要对孩子用建议、商量的口气。如果孩子顶嘴,要有一份耐心听完孩子的辩解,然后用讨论的方式来与孩子共同探讨事件的对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与长辈的争执、顶撞,有时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中的自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过于草率,那孩子就会因此养成对老不尊的习性,孩子的德行会因此变坏。所以,能注意消除孩子的逆反情绪,那么孩子至少不会因为逆反而变得目无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