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疗文化源远流长
摘要:食疗,其实一直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古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强健体魄;现代的人不止以食疗来调理身体,还用来减肥、美容,护肤、护发。食疗之功用,可谓是既强大又神妙无比。
儿童食疗文化源远流长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食疗与养生而今也算是一种时尚与潮流了,提起食疗,人人称道。可是对于食疗的渊源与历史,却少有人知。
食疗,其实一直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古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强健体魄;现代的人不止以食疗来调理身体,还用来
减肥、美容,护肤、护发。食疗之功用,可谓是既强大又神妙无比。
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食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基础,它是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医文化和中国养生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内经》里面就曾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效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隋唐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更直接地言道:“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元代《饮膳正要》更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此外,其他的医学著作里都曾撰录关于食疗的功效。
食疗的原理
按照通常的看法,食物就是为人体提供生长
发育和健康生存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由此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这两方面的作用。而中医本身一贯重视食物的养疗作用,“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依照这一理论,食品和
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如绿豆)或偏温(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用药了,用性偏凉食品(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了。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还能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异性免疫
球蛋白以直接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
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他相信人体天赋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