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摘要:血友病甲和乙为X—连锁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血友病丙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性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或传递疾病。
血友病是一组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包括:(1)血友病甲,即因子又称抗血友病
球蛋白,AHG)缺乏症。(2)血友病乙,即因子K(又称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缺乏症。(3)血友病丙,即因子(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缺乏症。其发病率为5(10/10万,以血友病甲较为常见(占80%—85%),血友病乙次之,血友病丙罕见。其共同特点为终生在轻微损伤后发生长时间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友病甲和乙为X—连锁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血友病丙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性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或传递疾病。
因子K缺乏均可使凝血过程第一阶段中的凝血活酶生成减少,引起血液凝固障碍,导致出血倾向。因子)是血浆中的一种球蛋白(其抗原为),功能部分称为):C),它与vonWillebrandFactor(vWF)以非共价形式结合成复合物存在于血浆中。因子)和vWF是由不同基因编码、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蛋白质。C仅占复合物的1%,水溶性,80%由肝脏合成,余20%由脾、肾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等合成,其活性易被破坏,在37Jf诸存24小时后可丧失50%。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其功能主要有:(1)作为因子)的载体而对因子)起稳定作用。(2)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vWF缺乏时,可引起出血和因子缺乏。
因子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在其合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的参与。因子M也是在肝内合成,在体外储存时其活性稳定,故给本病患者输适量储存血浆即可补充因子M。
(二)临床表现
出血症状的轻重及发病的早晚与凝血因子活性水平相关。血友病甲和乙大多在2岁时发病,亦可在新生儿期即发病。血友病丙的出血症状一般较轻。
1.皮肤、黏膜出血
由于皮下组织、口腔、齿龈黏膜易于受伤,为出血好发部位。幼儿亦常见于头部碰撞后出血和血肿。
2.关节积血
是血友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膝关节,其次为踝、髋、肘、肩关节等。关节出血可以分为3期:(1)急性期。关节腔内及周围组织出血,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由于肌肉痉挛,关节多处于屈曲位置。(2)关节炎期。因反复出血、血液不能完全被吸收,刺激关节组织,形成慢性炎症,滑膜增厚。(3)后期。关节纤维化、强硬、畸形、肌肉萎缩、骨质破坏,导致功能丧失。膝关节反复出血,常引起膝屈曲、外翻、腓骨半脱位,形成特征性的血友病步态。
3.肌肉出血和血肿
重型血友病甲常发生肌肉出血和血肿,多发生在创伤或活动过久后,多见于用力的肌群。深部肌肉出血时可形成血肿,导致局部肿痛和活动受限,可引起局部缺血性损伤和纤维变性。在前臂可引起手挛缩,小腿可引起跟腱缩短,腰肌痉挛可引起下腹部疼痛。
4.创伤或手术后出血
不同程度的创伤、小手术,如
拔牙、扁桃体摘除、脓肿切开、
肌肉注射或
针灸等,均可以引起严重的出血。
5.其他部位的出血
如鼻出血、咯血、呕血、黑便、血便和血尿等;也可发生颅内出血,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血友病乙的出血症状与血友病甲相似,患者多为轻型,出血症状较轻。
血友病丙较为少见,杂合子患儿无出血症状,只有纯合子者才有出血倾向。出血多发生于外伤或手术后,自发性出血少见。本病患儿常合并V、等其他因子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