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红细胞葡萄糖一6—碟酸脱氢酶缺乏症
摘要: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G—6—PD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全长约18.5Kb,含13个外显子,编码515个氨基酸。
红细胞葡萄糖一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性连锁不完全显性红细胞酶缺陷病。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计全世界有2亿以上的人患有)%6—PD缺陷。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较为少见。
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G—6—PD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全长约18.5Kb,含13个外显子,编码515个氨基酸。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均表现为G—6—PD显著缺乏;女性杂合子发病与否,取决于其G—6—PD缺乏的细胞数量在细胞群中所占的比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度,故称为不完全显性。
迄今,G—6—PD基因的突变已达122种以上;中国人(含海外华裔)的G—6—PD基因突变型即有17种,其中最常见的是ntl376G!T(占57.6%)、ntl388G!A(占14.9%),其他突变有nt95A!G、nt493A!G、nt1024G!T等。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其基因突变型相似,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其基因突变型则差异很大。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诱发溶血的机制为:G—6—PD在磷酸戊糖旁路中是6—磷酸葡萄糖(G—6—P)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G—6—PG)反应中必需的酶。G—6—PD缺乏时,使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NADPH)减少,不能维持生理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从而使红细胞膜蛋白和酶蛋白中的巯基遭受氧化,破坏了红细胞膜的完整性。NAGPH减少后,使高铁血红蛋白(MHb)不能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MHb增加致红细胞内还可溶性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body)形成明显增加,红细胞膜变硬,通过脾脏时被破坏,导致溶血。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呈“自限性”。蚕豆诱发溶血的机理未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有关,但很多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