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疾病类型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高发?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高发?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2018-01-30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中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内患儿,以EV71感染为主,易并发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死亡率高。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4岁以内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疼痛、口臭、流涎、拒食、厌食、烦躁不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手足心可见皮疹,先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即转为水疱疹,皮疹可在一周内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脱屑或疤痕。由于“水疱疹”的症状会让部分家长误以为是出水痘,往往耽误了病情。其实,这两种病是很容易区分的,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皮疹,而水痘则是全身性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手足口病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1.病原学:
 
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中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内患儿,以EV71感染为主,易并发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死亡率高。
 
2.发病机制:
 
重症手足口病致死的主要病因被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体液、生物活性因子等多因素综合改变的结果。目前无明确的致病机制,可能的机制为:患儿感染病毒后主要通过2条途径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一是血液途径;二是神经途径—从周围神经经轴突转运入脑,此途径可能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患儿后与体内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炎性反应机制。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脑干,可导致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病变。由于交感神经的抑制中枢遭到破坏,颅内压增高造成机体的应激反应,共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启动交感神经瀑布式反应,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