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
咳嗽,咳后吸气有特殊“鸡鸣”样高亢声为临床特征,易合并支气管肺炎和
脑炎。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空气中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性极强。人是百日咳的唯一感染宿主,任何年龄都可以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发,1岁以下的婴儿发病后的住院率及病死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8年全球百日咳发病约1600万例,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19.5万儿童因此死亡。2013年全国报告1700多例百日咳,各地均有病例,春夏为高发季节,约70%病例集中在≤2岁。血清学调查显示,咳嗽超过2周者约1/10感染了百日咳。
为了预防百日咳,请在孩子3、4、5月龄和18月龄时,及时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7.28抗击肝炎,预防先行
北京肝炎防控工作不断创新成效突显
每年7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及合作伙伴通过纪念世界肝炎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及其所致疾病的认识和了解。2015年7月28日是第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的宣传主题是“预防肝炎,立刻行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确定了今年的宣传主题“抗击肝炎,预防先行”,号召公众了解肝炎的危险,关注自身健康,做到安全注射,通过接种疫苗、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等措施,预防病毒感染和由肝炎造成的死亡。
一、北京市肝炎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下降
北京市的肝炎防治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北京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水平处于全国最低水平。2014年全市病毒性肝炎新发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95/10万,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23.41%。乙肝、丙肝、
戊肝和肝炎未分型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21.85%、66.04%、17.42%和16.56%。连续三年我市15岁以下无新发乙肝病例报告。
2014年北京市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乙肝全人群HBsAg流行率已经下降到了3%以下,实现了“十二五”期间下降0.5%的预定目标,目前20岁以下人群HBsAg流行率已经控制在1%以下,在目前全国有数据显示的地区中,是流行率最低的地区。
二、北京的病毒性肝炎各项防控措施成绩显著
1、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甲肝、乙肝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市就开展血源性乙肝疫苗现场观察,1987年开始在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中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开展了
母婴阻断工作。1990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施免费接种,并率先在全国实施了10ug免疫剂量和初中一年级新生(12-13岁)加强免疫的程序。2008年北京市又将甲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对年满18月龄的儿童免费接种甲肝灭活疫苗。
目前北京市全面推行孕产妇住院分娩及乙肝筛查,对新生儿按照0,1,6月接种三针次10μg乙肝疫苗。同时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策略,即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
球蛋白联合免疫,显著提高了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对满18月龄的儿童接种甲肝灭活疫苗第1针,半年后接种第2针。近年来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达到90%以上,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甲肝疫苗基础免疫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防止“病从口入”,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抓紧清理卫生死角,清除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做好改水改厕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切实搞好家庭、居民区以及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卫生,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同时进行健康卫生宣传,整体提高卫生水平,加强广大群众的健康理念。
3、做好输供血管理,控制经血传播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做好献血员的管理,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有效的切断乙肝、丙肝传播途径。
三、成人高危人群是今后北京乙肝防控重点
虽然北京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工作、乙肝母婴阻断等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15岁以上成人乙肝报告发病率水平与1990年相比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期间的部分年份发病率还要高于1990年发病水平。这表明目前北京市的乙肝传播已由母婴传播为主转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活动导致感染的水平传播。近20多年来北京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成人乙肝病毒易感者,尤其是成人高危人群(如乙肝感染者配偶或性伴、医疗卫生人员、救援人员、经常接受血液透析者、不安全注射者等)由于其自身更易感染乙肝病毒且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将成为北京市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规范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不明显,慢性化和纤维化程度高,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导致巨大的卫生疾病负担。据测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在我国现有约9000万病毒携带者,其中2800万慢性乙肝患者。760万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感染者和约456万慢性丙肝患者。每年约33万人死于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规范科学的抗病毒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治疗肝炎的办法很多,同时也比较乱,尤其是小广告误导多,有病乱投医,有的还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对慢肝患者(特别是乙肝病人)进行早期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延缓乙肝疾病进程,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投入可避免后期沉重的疾病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卫生经济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