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到底有啥不一样?
摘要:在我国的实际使用中,同一种疫苗既可以是第一类疫苗,也可以是第二类疫苗。例如,乙型肝炎疫苗,对于新生儿,其于出生当天、1月龄、6月龄时分别免费接种一剂次
在我国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与
预防接种条例》中,将我国使用的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指:
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目前我国的第一类疫苗包括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的卡介苗、麻疹
风疹联合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A和A+C群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
脑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以及国家或各省开展的各种群体性接种的疫苗。
第二疫苗是指:
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水痘疫苗、肺炎球菌疫苗、HIB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等。
在我国的实际使用中,同一种疫苗既可以是第一类疫苗,也可以是第二类疫苗。例如,乙型肝炎疫苗,对于新生儿,其于出生当天、1月龄、6月龄时分别免费接种一剂次,其所用的疫苗由政府出资购买则属于第一类疫苗;而另一名40岁的男性体检时发现体内没有乙型肝炎抗体,则需要自愿自费接种三剂次乙型肝炎疫苗,这时他所用的疫苗就属于第二类疫苗。
疫苗的这种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和防病需要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