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鼻出血的诊治与综合调理
摘要:各种鼻腔、鼻窦炎症及鼻中隔偏曲、穿孔等。当鼻部炎症和病变时,引起鼻干、痒、痛等不适,幼儿常用手挖鼻而致粘膜损伤。
鼻出血,古称“鼻衄”、“衄血”,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指血液由鼻腔流出。
可单侧出血,可双侧出血。可间歇反复出血,可呈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带血,重者可出血不止达数百毫升。一次性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可致贫血。
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Little区,即易出血区(利特尔动脉丛和克氏静脉丛)。
宝宝的皮肤粘膜尚未
发育完善,鼻腔内黏膜薄,毛细血管网丰富,相比成人更加脆弱,很容易因营养状况、气候、疾病以及外力等原因而破损。鼻出血就是由于鼻腔受到挤压或伤害,造成鼻腔内黏膜上的血管和腺体受损而出现的流血现象。
【病因】可单纯由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全身疾病引起,以前者多见。
儿童鼻出血原因与成人有些不同,常见病因有:
1、外伤:抠挖鼻子、用力擤鼻子、剧烈
打喷嚏、跌打撞伤鼻部等损伤粘膜血管。
2、鼻腔异物:引起鼻粘膜感染、糜烂出血。
3、各种鼻腔、鼻窦炎症及
鼻中隔偏曲、穿孔等。当鼻部炎症和病变时,引起鼻干、痒、痛等不适,幼儿常用手挖鼻而致粘膜损伤。
4、营养不良: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有偏食、挑食、食少等不良饮食习惯致营养摄入不足,或腹泻、呕吐等致营养流失,维生素C、K、P缺乏或钙缺乏可导致鼻出血。
5、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麻疹、疟疾等疾病,鼻腔粘膜干燥,血管破裂出血。
6、血液病、肿瘤: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为多见,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而致鼻出血。鼻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出血较剧。
7、青春发育期的女性,
月经期可发生鼻出血和先兆性鼻出血。
9、风湿热、肝、肾慢性疾病。肝功能损害常致凝血障碍,尿毒症易致小血管损伤。
10、砷、汞、苯、磷等中毒可引起鼻出血。
11、药物。
【家庭应对策略】对鼻出血的处理应采取综合治疗。
首先止血,再查找鼻出血原因,进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首先安抚宝宝害怕紧张的情绪,使宝宝平静放松下来;再压迫出血侧的鼻翼5-10分钟。让宝宝取坐位,头稍前倾、微微低头,这样有利于鼻腔内的血液经鼻孔或口腔流出。
2、经上述方法处理后,仍出血不止者,应及时至正规医院五官科或急诊就诊,请医生进一步处理。
3、常用的止血方法:烧灼法、填塞法、血管结扎法、血管栓塞法。
烧灼法有微波、激光和射频等,适用于出血点明确、反复小量出血者。
填塞法,适用于出血较剧或出血部位不明者。常用材料:凡士林油纱条、抗生素油膏纱条、气囊或水囊等。
严重出血者可用血管结扎法和栓塞法。
4、药物治疗:止血剂和维生素C、K4、P。
5、其他治疗:
紧张、恐惧者给予镇静剂,对反复出血者有助于减少出血;
有贫血或休克者纠正贫血、抗休克治疗等。
有其他疾病者,应请相应专科诊治。
家庭护理,预防宝宝鼻出血
1、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定时通风。
2、鼻中干痒者,可以使用药膏涂抹鼻腔,保护鼻粘膜。
3、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水,饮食清淡为主。如莲藕、荸荠、胡萝卜、梨、火龙果等。
4、纠正挖鼻等不良习惯。
5、避免过度清理鼻腔。
6、及时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鼻炎、支气管炎等。
7、推拿手法:清热去火。
处方:清天河水、平肝清肺、清胃、运内八卦各100次,推坎宫、开天门、运太阳、揉迎香各300次,摩腹3分钟,揉太溪1分钟,搓涌泉1分钟,捏脊6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