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打摆子”的疟疾,到底是个什么鬼?
摘要:原因之一在于,疟原虫是细胞内寄生的寄生虫,想要打击到病原体,必须作用于细胞内。原因之二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外游离的阶段,会先进入肝脏细胞当中“潜伏”下来,在一段时间后再度活化;
一个名为KatherineCommalre的小女孩的故事,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尽管她并不是像屠呦呦一样发现青蒿素,但是她却成功“拉拢”了贝克汉姆、比尔?盖茨、史蒂芬·库里、克林顿等人,联手向身处疟疾肆虐的非洲儿童施以援手。
KatherineCommalre
疟疾,民间俗称“打摆子”,是非洲儿童最易患上的常见
传染病。
今天,我国国内几乎不再有恶性疟原虫的大规模传播,但在西南边境地区和外来人口中还是时有发生。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来自于
蚊子叮咬,如何通过化学预防帮助我们尤其是帮助儿童有效防范疟疾,仍需要引起关注。
什么是疟疾?
疟疾跟其他的寄生虫病不大一样,这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寄生者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名为疟原虫。
这种单细胞动物,在蚊子体内
发育形成孢子,孢子随着蚊子按蚊(也有叫疟蚊的)叮咬吸血而进入人体的血液,引起的症状是寒战、高热。古代人们所说的“瘴气”或者“瘴疠之疾”,以及口语当中的“打摆子”,其实就是指的疟疾。
疟疾这种疾病,最严重的疫区是在非洲。有数据统计,这里感染疟疾致死的儿童大概占非洲儿童死亡人数的1/5。更可怕是,这些孩子长大仍会感染疟疾,一个儿童可能会在成年之前反复感染疟疾20次以上,每一次都面临死亡的风险。
开头所说的小姑娘Katherine,也正是看了这样一档介绍非洲疟疾的纪录片得知,“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如此高死亡率的数字,才令她下决心要帮忙那些非洲的同龄人。
但是,为什么疟疾这样难以治愈?
?
原因之一在于,疟原虫是细胞内寄生的寄生虫,想要打击到病原体,必须作用于细胞内。原因之二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外游离的阶段,会先进入肝脏细胞当中“潜伏”下来,在一段时间后再度活化;如果杀灭了血液当中的疟原虫,而没有除掉肝脏细胞中的这一部分,仍然会导致疟疾的复发。
如何预防疟疾?
人们发现能用“
药物”控制疟疾的方式,大约发生在近五百年前。
早在1620年,居住在秘鲁的耶稣会传教士就发现金鸡纳树皮粉末可以治疗疟疾。到了1768年,一位名叫JamesLind的英国医生建议,船只在停靠热带港口时,每个人每天接受一定量的金鸡纳树粉末。这应该是化学预防疟疾最早的建议了,但遗憾的是,当时他的建议没有被广泛采纳。
从1620年发现潜在的疟疾治疗方案开始,到如今已有接近500年的时间了。金鸡纳,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视为治疗疟疾的药物。
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奎宁,这为奎宁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条件。1854年,苏格兰外科医生WilliamBalfourBaikie将奎宁溶于雪莉酒中,让一艘航行尼日利亚Benue河中的船员们每天都饮用。最后在他们118天的探险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死亡。这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奇迹。此后,人们逐渐接受了疟疾是可以化学预防的。
但直到1880年,一位法国医生AlphonseLaveran才发现造成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这项发现为开发治疗疟疾的药物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1920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新型抗疟药,扑疟喹和阿的平,这在当时是具有垄断地位的药物。随着二战的到来,德国生产的扑疟喹不再提供给同盟国,于是美国科学家开始自行研究。1945年,美国科学家研制出氯喹,对疟疾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
从法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现代医学专家们都在研制疟疾的防治药物,但是很快,在1959年,科学家们却发现疟原虫开始对氯喹耐药了。随后,又不断的有新的药物出现以对抗耐药性疟原虫。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青蒿素具有强大而快速的杀灭疟原虫的作用,且几乎不耐药,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很多种单体或者复方抗疟药物,价格也不贵,成功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屠呦呦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虽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疟疾
疫苗,但医学家们经过努力,也开发了若干种化学预防药物,定时、按量服用,可以极大地减少被疟疾感染的风险。这让我们在今天,即便明知要踏入一个疟疾疫区,只要提前服用好药物并做好防范,也可以安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