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荐儿童输液的真实原因
摘要: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90.8%,口服制剂占6.8%,其他制剂占1.9%,不详0.5%。
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来自医疗机构报告120万份,0-14岁儿童患者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2.8万份,占10.6%,2016年共收到来自医疗机构儿童严重报告6986份,占儿童报告总数的5.5%。
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4.9%(人群总体水平63.1%),口服制剂占11.8%,其他制剂占2.6%。
儿童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86.5%(人群总体水平64.9%)和10.3%。
儿童
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74.7%(人群总体水平53.8%)和22.2%。
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90.8%,口服制剂占6.8%,其他制剂占1.9%,不详0.5%。
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2.5%)、胃肠系统损害(20.5%)、全身性损害(8.3%)。2016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7.6%)、全身性损害(23.0%)、
呼吸系统损害(8.7%)。
注射剂在儿童中的使用,与儿童口服用药依从性差有关,但儿童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群体,由于机体脏器和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
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低下,
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差,对水、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较差,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与成人相差较远,对于儿童使用注射给药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因此提示临床用药时应了解儿童发育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体质特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就不选用注射给药。
小贴士:
1.儿童常见病及用药注意事项
(1)发热:患儿体温在38℃左右。服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要遵医嘱,合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象常规检查,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解热的同时应多喝水,促进机体散热和降温,避免连续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导致出汗过多,体温下降过快而造成虚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腹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稀大便等于或超过3次,无论有无粘液,称为腹泻。由于喂养不当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在服用止泻药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或再服用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收藏啦,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2017-07-10平谷儿医
1.天门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惊惕不安等。
2.坎宫
【位置】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称推坎宫。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等。
3.太阳
【操作】用中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
4.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抽搐。
5.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l/3与下1/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即止。
【主治】惊风,抽搐、昏厥,唇动。
6.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
【次数】按3~5次,揉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歪斜。
7.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点。
【操作】用指端或掌心按揉,称按揉百会。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痛、脱肛、遗尿、腹泻等。
8.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按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操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