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疫苗什么时候上市场的?肺炎球菌疫苗起作用?
摘要:肺炎球菌疫苗根据其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疫苗,例如国外已经上市的prevenar7价和13价、Synflorix1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根据其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疫苗,例如国外已经上市的prevenar7价和13价、Synflorix1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另一类是多糖疫苗,如默沙东公司研发生产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Prevenar7含有7种肺炎球菌血清型(4,6B,9V,14,18C,19F和23F)荚膜多糖。它是第一个获得欧盟许可用于2月龄婴儿预防IPD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revenar13是在Prevenar7的基础上增加6种肺炎球菌血清型(1,3,5,6A,7F和19A)荚膜多糖所组成的无菌液体制剂。与Prevenar7相同,每种血清型分别与
白喉类毒素无毒变异体CRM197共轭相连。与使用单一载体蛋白的Prevenar7、Prevenar13不同,Synflorix所含有的10种经过纯化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1,4,5,6B,7F,9V,14,18C,19F和23F型)分别与蛋白D、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连接。PPV23则是由23种能够诱导抗体生成的不同肺炎链球菌血清型(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F,19A,20,22F,23F和33F)荚膜多糖按比例组合而成。
“沛儿7”断档“沛儿13”来了
据了解,因在中国的进口许可证已经到期但未能成功续期,2015年上半年,7价
肺炎疫苗“沛儿7”在国内退市,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肺炎球菌疫苗。随后,各地相继出现“沛儿7”的“断档”,2岁以下儿童失去了选择最佳免疫注射计划的机会,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沛儿7”断档,新的替代品尚在临床试验阶段,同规格的国产疫苗与“沛儿”的替代品相比更是遥遥无期,不少家庭选择在香港完成宝宝的整个肺炎疫苗的注射流程。直到去年11月,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辉瑞公司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沛儿13”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此次获批上市的“沛儿13”是一种结合疫苗,是“沛儿7”的升级版,用于帮助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预防由1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导致的相关侵袭性疾病,包括肺炎、
中耳炎、败血病及脑膜炎等。
多糖疫苗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发酵和精制两部分工艺。结合疫苗则需要在多糖疫苗生产工艺基础上继续进行多糖活化、结合、纯化、佐剂吸附等工序。多糖疫苗生产的关键在于各血清型多糖的活化程度及在随后的结合阶段与载体蛋白结合的比例。活化剂的选择可以参考其他结合疫苗使用的活化剂,例如以溴化氢作为活化剂,能够保持稳定的活化程度,但溴化氢在活化阶段需要较高的pH和较长的反应时间(详见CNBr与CDAP的对比)。长期研究发现,这种高pH环境会破坏一些活性基团,因此在后续的工艺优化中,一些研发机构采用CDAP作为新的活化剂用于活化多糖(CDAP的分子结构见图)。CDAP在中性条件下就能够完成多糖的活化,并且在不需要间隔基存在条件下,能够直接与多糖相连(详见多糖与有机氰试剂反应原理图),使经过活化的多糖更易与载体蛋白相连接,从而提高了多糖与蛋白的结合率。近期一些研究机构使用高碘酸钠活化多糖,但其活化效果及后续与蛋白的结合程度,暂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