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手足口病疫苗”安全吗?
对于疫苗的安全性,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认识: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经过减毒、灭毒处理后,制成的用于预防的生物制剂。
没有任何一种疫苗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只是症状会被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尺度之内。
接种EV71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主要表现为:
①局部反应: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天,可自行缓解。
②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较短后消失,家长无须过于担心。
暂时不推荐EV71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建议接种间隔2周以上。
今年的手足口“温柔了”
1981年,手足口病首次在中国被发现。随后,它逐渐成为一种较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从今年4月—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数据看,手足口牢牢占据我国丙类传染病“杀手榜”头牌。全国共计发病66万余例,死亡66例。
但对比过往数据,今年的手足口“温柔”许多。
将2017年1—5月的全国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2016年同期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017年1—5月,全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重症数和死亡数,较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40.7%、39.7%和30.9%。轻症和重症病例在12-23个月龄的孩子中,发病率最高;在6-11个月龄的孩子中,死亡率最高。
由于发病数下降,重症比例、病死率及重症死亡比例,略高于2016年同期。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括
“临床也有这样的感觉。去年七八月份,每周能接到100例左右的患儿。现在大概就三四十例。而且,重症患儿不多。往年三四月份,就要开辟手足口病病房。今年是7月10日才开。至今,病人不多。”张庆立主任医师指出。
原因可能有3方面
首先,人群自然免疫率在提升。
2008年开始,手足口病的发生数、死亡数逐年上升。在此后近10年的广泛传播中,人群间相互交叉感染。这是人们逐渐提升免疫力,并“战胜”手足口的过程。
其次,疫苗问世。
过往监测表明,每年4月—8月的手足口,多是EV71病毒感染“唱主角”。这一类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的“江湖第二大门派”,可引起44%的病例;导致
脑炎、肺水肿、偶发性心肌炎等,几率更高。数据显示,61.9%的重症病例、92.9%的死亡病例,是EV71病毒造的孽。
2016年,两个手足口病疫苗上市。TA们防控的都是EV71病毒感染。或许,今年还算消停的手足口疫情,就是民众接种疫苗、免疫力提升的结果。
再次,流行菌株在变。
“每年,导致手足口流行的病毒株略有差异。2016—2017年,主要流行株都是较‘温顺’的CoA6系病毒及其亚型。”张庆立介绍,CoA6感染后的皮疹多、重,但脏器损伤较小。
不会打出事吧?
EV71疫苗是“灭活疫苗”。其特点是用极小的代价(破坏致病菌或病毒,令其失去致病能力),换得强而
持久的防护(加工成抗原,注入体内),副作用较化学治疗更小。
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
1.局部反应:接种部位轻度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天,可自行缓解。
2.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较短后,会自行消失。注射后,爸妈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无发烧。如果持续萎靡不振,得到医院复查。
如有下列情况,应在决定是否接种时慎重考虑: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者,
肌肉注射本疫苗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出血。
2.对慢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而言,即使基础疾病可能使其免疫应答受限,也推荐接种。只不过,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者,接种本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3.未控制的癫痫患儿和其他进行性
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患儿,应慎重考虑是否接种该疫苗。
4.郑重提醒:已知对EV71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不得接种。
此外,接种EV71疫苗后,若要接种其他疫苗,最好间隔2—4周。若要接种人免疫
球蛋白,要间隔>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