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成长不生病,调理脾胃是关键
摘要: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急重证、常见病及疑难杂病,如哮喘、肺炎、顽固性咳嗽、汗症、遗尿、肾炎以及儿童保健等。
俗话说,小儿难养!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有这种深刻体会。“很头疼!喂一餐饭要1~2个小时”、“很怕孩子
不够营养”、“孩子很容易上火”、“我孩子一天要喝多少毫升的奶才够?”孩子喂养方法不正确,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喂养,是影响孩子身体健康与成长
发育的关键,那么,孩子究竟要如何喂养,才是合理的?
6月10日下午,诺亚医疗携手中国平安,特邀知名中医儿科专家许尤佳主任举办的“少儿健康沙龙”大型活动在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5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许主任精彩的分享赢得嘉宾的阵阵掌声。下面就带各位一起回顾一下许主任精彩
育儿知识。
许尤佳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急重证、常见病及疑难杂病,如哮喘、肺炎、顽固性
咳嗽、汗症、遗尿、肾炎以及儿童保健等。
干货分享(部分)
消化不好病从中来
吃饭对孩子来说是头等大事,好吃的孩子拼命吃,没分寸、没节制,一旦没胃口了,妈妈就会心急如焚,生怕孩子饿着,奶奶不停给孩子塞吃的,还时不时喂点凉茶,害怕孩子“热气”。
中医认为,“先天之本就是肾,后天之本就是脾”。小儿的常见疾病多数是后天之本在起作用,把脾胃搞坏了,小儿就会闹出许多病来。
许主任认为,幼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的身体特点,机体发育不完善,机体抵抗力差,容易生病。从中医的角度讲,幼儿又具有“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可见,其脾、肺功能不足、不完善,即幼儿的消化功能不佳,如果饮食,尤其是吃得过饱、消化不良,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出虚汗、食欲不佳,各种疾病就来了。
消化好不好如何判断?
可以从口气、舌苔、大便、睡眠情况、手指倒刺、夜间磨牙、皮肤状况、淋巴结、反复短暂轻腹痛等九个方面进行判断,这些简单的判断因素在家中家长都可以进行。
若有口气,则会夜睡不宁,若不调理饮食就很容易生病;大便干硬如羊屎,或者排便规律改变,如平时习惯下午三四时大便,某日突然早上大便,次数增加,或某天不便而集中在第二天便便,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是消化不良的征兆。
保护脾胃就是保孩子健康
“来医院就诊的患儿,大部分都是脾虚,脸色苍黄、
黑眼圈、出汗多、食欲不佳。”许主任认为,虚寒体质的小孩就要注意肠道功能的保养,饮食慎用寒凉、忌过饥、忌过饱。
既不能把孩子饿得过头,但是也不能吃得太饱,饿得过头就会伤脾,太饱伤胃。在儿童预防保健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保护好肠胃,而保护脾胃的最好方法:消食导、健脾养。
首先别给孩子吃太多、太饱,晚上睡觉前尽量不吃东西;其次,在孩子消化不好的时候,及时助消化,可以采用食疗的方式帮助孩子健脾消食。
此外,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参与户外活动,不要吃得太饱、穿得太暖,把肠胃保护好,只要这点做得好的话,自然四时欲得小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