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冷暖转变迅速且频繁,也是各种病源体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与作祟之时。每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或者对外部环境转变适应性不良的时候,则容易发生流感。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流动性加大,往往容易造成流感的暴发,引发呼吸道感染。
儿童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可以分别依据儿童呼吸道生理结构分类、病原菌分类、起病程度分类等等。我们常说的“感冒”、“鼻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常见症状属于上呼吸道感染范畴;而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病等均属于下呼吸道病变范畴。因此,当判断呼吸道感染用什么药治疗之前首先要明确病变部位,处理方法完全不同呢。
专家表示:“儿童因为抵抗力弱更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疾病,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突然发烧、流鼻涕,除了心疼外,开始手忙脚乱。不少家长开始自购药为小孩退烧,须不知小孩最忌乱用感冒退烧药,否则除了事倍功半,还可能会伤身。每年因儿童用药不合理造成的致残的事件也不在少数。”那么在流感高发季,家长该如何给儿童安全用药呢?
新生儿时期
(出生~生后满28天)
新生儿时期(出生~生后满28天),呼吸道感染较少见,部分是由于婴儿鼻腔黏膜容易干燥、鼻腔分泌物干燥结痂,造成的“生理性感冒”症状常见,因此,保持室内相对湿度(20-30%)和温度(21-23℃)为宜,有助于缓解上述症状,必要时家用生理海盐水喷鼻或间断应用加湿器湿化环境。
另外较常见的致病因素,为呛溺性肺炎,此类疾病通常需要到专业门诊就诊,必要时加用雾化吸入、吸引器吸痰及应用抗生素治疗。目前新生儿期常用抗生素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克洛、红霉素及青霉素G等,上述药物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新生儿用药尤其应该注意剂量、疗程和药物配伍。提醒大家,新生儿是特殊群体,往往儿童专科医院是专门配备新生儿医生的哦!
婴幼儿时期
(生后满28天~满3岁)
婴幼儿时期(生后满28天~满3岁),大部分呼吸道感染源于“病毒感染”。常见的引起儿童感冒疾病的病毒的主要有“成千上百”种,但目前可以明确检测到的包括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根据病毒感染的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多数病毒感染的儿童,乏力、鼻塞、流清涕、眼红,活动减少、哭闹增多往往是肌痛的表现,此类儿童发热多以中高程度发热为主,口服退热药效果不佳,因此有诱发婴儿热性惊厥可能。
该类儿童需积极退热、多饮水(增加代谢)、休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此时,我们熟知的小儿柴桂退热、柴黄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羚黄宝儿丸等中成药即可大显身手。当确实有“流感(甲流/乙流)”病人接触史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病毒药。但我们也要清楚哦,抗病毒药只是起到“协助”自身免疫功能起效的作用,因为病毒变异也很快。
学龄前儿童
(0~7岁)
学龄前儿童自我约束能力差、活动范围增多、开始接触家人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孩子的呼吸道感染出现了混合感染的趋势,诸如“先病毒后细菌”感染、“先细菌后病毒”感染的种种说法,其实很难通过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判定是哪一类型的感染,更主要的是与临床症状结合综合判断。
病毒感染症状表现得可能比婴幼儿期更“剧烈”,细菌感染则以中高程度发热为主、呼吸道分泌物多且粘稠、多伴有明显鼻塞、浓涕为主、眼部分泌物增多且粘稠、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中耳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表现。此时的爸比妈咪们,首先要监测好孩子体温、及时退热、尽量多饮水,不要随意选择抗生素,很容易导致耐药。
学龄期
(6~12岁)
对于学龄期以后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很多,但多数情况下,侵入上呼吸道的细菌以G+球菌和支原体为主。因此,如果有明确病原学依据或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可在这个时期选择抗生素,如头孢羟氨苄、青霉素G、克林霉素、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
选择抗生素可是一项技术活,疗程、剂量、配伍禁忌、饮食配比等都能体现该项技术的“专业性”。因此,强烈建议应用抗生素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记禁止私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