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治疗专家指南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治疗专家指南

2017-04-17 来源:最新最权威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发热是指人体在一定状态下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许多种,但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

  1.发热概述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类文章,并可获得200多本近10G儿科专业精品电子书。

  发热是指人体在一定状态下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许多种,但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

  临床上常以肛温≥38℃或腋下温度超过37.5℃定义为发热,并依据体温分为三种程度:低热≤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发热时间≤一周的为急性发热,>2周的称为长期发热。【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

  小儿发热常见的是急性发热,病因主要为感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等部位感染引起,其病原体可能是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类文章,并可获得200多本近10G儿科专业精品电子书。

  体温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个人的体质不同,体温调节的敏感度也会不同,因此临床医生不能单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同时增加了机体的消耗以及心脏的负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一般的中低热本身不会烧坏大脑或者导致患儿死亡。但持续高热或超高热则可能出现颅内压的升高、细胞膜受损等病理变化,使患儿出现凝血障碍、循环衰竭、休克、烦躁、头痛、食欲减弱、乏力甚至昏迷、惊厥发作等。

  2.小儿发热时退热药的临床选用原则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类文章,并可获得200多本近10G儿科专业精品电子书。

  退热药是通过干预体温调定点以及机体散热与产热之间动态平衡过程使患儿体温下降,本质上只是缓解发热这一症状,并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本身(如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即“治标不治本”。使用退热药后患儿体温的下降并非意味着疾病的好转或治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

  临床应用的儿科退热药物有不同剂型的许多品种,下面就其常用者进行详尽介绍。这些药品中比较安全并为世界各国儿科医生广泛使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因此我们推荐儿科医生在需要应用退热药时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儿科临床医生在应用退热药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小于3个月的婴儿不推荐使用退热药,可使用物理降温(降温贴、冰帽、冰毯、温水沾浴等)或作用缓和的中药来退热。由于擦浴退热可能造成患儿不适,因此可采用相对温柔的“温水沾浴”方法增加散热,具体可参考本小编发表于本公众号ekcg2014的相关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类文章,并可获得200多本近10G儿科专业精品电子书。

  (2)腋下温度38.0°C以下的发热患儿,如果精神状态好,一般状况良好,查体无明显心、肺、脑受损的表现,同时玩耍、学习、工作等活动不受影响,可暂不使用退热药,必要时可应用物理降温。

  (3)腋下温度38.0-38.2°C的患儿,可参照上述原则处理。而针对于既往曾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危重疾病或伴有明显因发热导致不适的患儿,可放宽退热药使用指征,必要时尚需服用镇静剂以防止抽搐。可选择应用物理降温。【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

  (4)≥2月龄,肛温≥39℃(或腋下温度超过38.2°C)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情绪低落的患儿可选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具体用法请参考本指南第三部分内容。≥6月龄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二者对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具体用法请参考本指南第三部分内容。

  (5)持续高热或超高热患儿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迅速降温,不推荐以物理降温为主的退热措施,建议使用退热药物。应避免急骤退热,并警惕可能出现的脱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6)任何年龄小儿均不推荐使用冰水或乙醇擦浴进行物理降温。

  (7)糖皮质激素不是退热药,不推荐将其作为退热药盲目用于儿童退热。

  (8)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或与布洛芬交替使用,降低体温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效果要好,但不能改善舒适度。【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

  (9)临床使用解热镇痛药不能有效的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

  3.儿科常用退热药物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3.1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为非那西汀的代谢产物,具有镇痛、解热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无影响,亦无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适用于3月龄以上的儿童和成人,3岁以下婴幼儿、酒精中毒、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患、G-6-PD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等患儿慎用。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类文章,并可获得200多本近10G儿科专业精品电子书。

  儿童常规用量:口服,每次15mg/kg,必要时6h一次,每24h不超过4次,疗程不超过5d。直肠给药,每次150-300mg,每天1次。2岁以下遵医嘱。

  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少数可出现皮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大剂量使用有时可使患儿出现黄疸、氮质血症等肝肾功能损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

  临床常用的口服治感冒的复方药品中,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对于正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患儿在应用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时应避免其药量相加超量的问题,必要时换用其他退热药。

  3.2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以上的儿童和成人,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儿童的推荐用量为必要时每6至8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类文章,并可获得200多本近10G儿科专业精品电子书。

  布洛芬退热作用比较强,退热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热时需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对于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也要谨慎使用。布洛芬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比较安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偶见消化道出血、头痛、嗜睡、肝肾功能不全、哮喘、皮疹等。【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微信公众号ekcg2014】

  G-6-PD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如蚕豆病)的患儿可以使用布洛芬,但应注意监测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