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月龄不同免疫程序的依据
Hib疫苗又称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可预防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多种侵袭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中耳炎、关节炎等,5岁以下人群是Hib感染的主要人群。我国使用的是Hib结合疫苗,适用于出生后2个月至5岁婴幼儿。
Hib结合疫苗免疫程序一般是:
小于6个月的婴儿接种三剂次,间隔1或2个月,第18个月可加强接种一剂次;
6~12个月龄的婴儿接种两剂次,间隔1或2个月,第18个月可加强接种一剂次;
1~5岁的儿童:只接种1剂次。
也就是说,宝宝起始接种年龄不同,所需的接种剂次就不同,即不同的免疫程序。这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免疫程序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剂次、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
免疫程序的实施原则:
产生最佳效果(保护性、持久性、安全性)
减少资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免疫程序的制定依据:
传染病的负担情况: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首先必须考虑的疾病负担。
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多糖疫苗。
儿童的免疫学状况:母传抗体的干扰、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状况;
月龄过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不成功;
月龄过大,则会增加暴露传染病的机会。
不同疫苗产生免疫效果的较佳起始时间不同。
预防接种实施条件:接种疫苗必须有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措施才能实施。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群众的可接受性和可及性、实施的可能性,包括疫苗生产供应能力,实施地区的交通状况、后勤保障、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现状,以及接种后的成本—效益等因素。
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