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去巴厘岛的旅行并非如预期中那样美满顺利,入驻酒店的第二晚,儿子与老公在酒店的泳池嬉水,儿子不慎掉入池中......
回想那天晚上,父子两人
游泳回来,刚开始,老公与我说是儿子头痛不想游了,而儿子除了喊头痛也什么都没有与我说。儿子平时对于磕碰等疼痛都很能忍,而且我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绝不会用假装身体疼痛来欺骗大人的,直觉告诉我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我反复追问下,老公才吱吱唔唔说:“儿子溺水了,也许是两三秒钟,也许是五秒钟,也许更长一些的时间。”老公说,儿子与小朋友在泳池边玩得很高兴,他就一个人游到了泳池对面,等他转身却发现岸边只有一个小孩,儿子不见了,隐约看到水面上伸出一只小手,就迅速游过去抱上岸边......
那天晚上,我安抚儿子早睡,他告诉我,因为害怕我担心,也怕爸爸被责备,所以就和爸爸约定不告诉我他掉入泳池的事情。后来,我还是很后怕地责备了我们家那位粗心的爸爸,因为,平常我提醒他如何做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他总觉得我说的都是多余的,直到意外突发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儿子落水的第二天,我见到了他的新朋友——一个比他大半岁(五周岁)的小哥哥。小哥哥说:“弟弟的爸爸游到对面去了,弟弟掉到水里了,然后他爸爸看到了,就把弟弟抱了上来,弟弟上来就哭了。”我和小哥哥说:“如果你见到有人掉到水里,一定要用最大的声音喊‘救命!救命!救命!’记住啊!”
我们不能去责备一个学龄前儿童,为什么小伙伴落水了他没有及时呼救而是继续安静地玩耍。学龄前儿童一般都还不太清楚自己有多大的力量,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还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化特征,所以绝对不能让学龄前儿童的相互陪伴代替成人的陪伴。
直到昨晚,儿子才主动与我讲起了落水的整个经过“我和小哥哥在池边玩,爸爸游到对岸去了,我沿着池边的台阶走,走着走着就掉了下去......我整个人都在水里了,只有一只手在水上,如果爸爸再晚点救我的话,我就要永远待在水里面了......我希望游泳池都能装上围栏......”
儿童“意外”伤害其实很少是偶然的,大多数的“意外”伤害都发生在家长毫无防备或者放松警惕之时。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年龄,也无法改变孩子的天性,那么,保护孩子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改变导致伤害发生的物品和环境上,通过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就如我们之前在《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一文中聊过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去除环境中明显的危险物品。
把周围环境中明显的危险物品置于孩子能接触到的范围之外。大致需遵循以下原则:凡是孩子能够得到的物品,一定是这阶段他可以安全地拿在手上玩或者放入口中尝(尝主要针对处于口欲期的宝宝)的。对于不能移出孩子视线的危险物品,如电线插座等请参看第六条。
二、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警惕之心。
千万不要忽视孩子,无论多么小心地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仍需要家长持续谨慎的督导。以下情况时,更要打起十二分的注意:
当孩子处于饥饿或疲倦的时候;
当你处于繁忙着急状态的时候,如着急赴约、门铃电话响了等
当主要带养人发生变化的时候,包括新换保姆;
当孩子近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如疾病、离乳、萌牙、
预防接种等;
当家庭成员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如母亲怀孕、他人疾病需要照顾等;
当居住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如搬家、度假等;
当家庭成员发生变化的时候,如亲人分离、父母离异、新添弟妹等;
当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时候,如父母争吵、家人失合等;
当孩子刚开始加入群体生活的时候,如新入托、新入园等;
无论由谁照看孩子,都要提醒他,时刻保持警惕之心。
三、任何时候不留孩子独自一人。
千万不要侥幸让小孩子独处,意外总是偏偏发生在让孩子独处的那几分钟。小婴儿最好要在视线内,除非把他安全地放在婴儿床或防护栏内,才可以临时离开几分钟;如果他睡着了,也应该睡在你
听力范围之内的安全的地方;无论他醒着还是睡着,即使你把他安全地放在婴儿床或防护栏内,也不要让他与五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宠物单独相处......
四、学习并熟悉常用的急救程序。
平时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伤害,知道怎么抢救,就可以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和避免留下残疾。
五、要努力成为孩子的安全楷模。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安全影响很大。教孩子树立安全意识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安全实践,家长言行一致,孩子才能很好地遵循。
六、逐渐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意识。
也许从现在开始教育孩子,需要等待若干年后他们才能完全担负起保护自己的责任,但一定要尽早制定一些与安全相关的规矩,并向孩子解释这些规矩背后的原因,只有“武装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的“易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