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液体药剂,怎么喝剂量才对?
摘要:儿童用药中,许多止咳、退热及感冒药等都是液体剂型,这些悬浊剂或是糖浆等虽易于喝下,但家长在测量药量的时候却会遇到一些问题。
不同于成人用药,许多
儿科药物均为口服液体制剂,而不同的度量单位(mL、茶匙)、药品标签及度量工具的多种设计会带来剂量误差,进而影响药效及预后。想要喝对正确剂量,掌握服用液体药剂的正确姿势,设计合理的药品标签及度量工具也许必不可少。
儿童用药中,许多止咳、退热及感冒药等都是液体剂型,这些悬浊剂或是糖浆等虽易于喝下,但家长在测量药量的时候却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液体药剂度量单位多样,虽然绝大多数药物以毫升标注剂量,但仍有部分以茶匙、汤匙等单位剂量,不易判断精确量。另一方面,测量工具不同,即使很多药剂都配置了小量杯,有的家长可能还是习惯于用勺子估计药量,而有的家长可能会自行购买
注射器喂药,这些工具造成误差的可能性也许存在差距。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用药剂量,使药物疗效无法得到最佳发挥。
为了弄清怎样的药品标签及度量工具的设计能避免喝错药量,一篇发表在Pediatrics杂志上的文章入组了2110名小于8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分析。这2110名儿童分别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三家机构的儿科门诊,研究者将其随机分为五组,每组药品标签与度量工具的度量单位搭配不一,有的两者完全匹配,而有的则标注不同,具体如表1。
完成分组后,给患儿喂药的家长将会使用三种不同的工具分别量出2.5,5和7.5mL药剂(共9次),由专门的人员记录每一次的测量结果。三种工具分别为:精度为0.2mL的10mL注射器,精度为0.5mL的注射器,以及一个30mL的量杯。
表1研究分组
a两种不同标注的度量工具可见图1
btsp为茶匙(teaspoon)一词的缩写
图1两种不同标注的度量工具
左图为仅标注mL单位者,右图为标注mL和tsp单位者。两图注射器均包括两种不同精度,右图量杯显示正反面。
▼误差评定标准及总体结果
本实验用电子秤称量所量液体的重量,将其与参考重量比较。假如实际重量与标准重量相比,偏差小于20%则认为无剂量误差,反之则有。假如实际重量超过标准2倍,则被定义为大误差。
最终得到的总体结果让人吃惊。液体药剂出现剂量误差的概率很高。每人9次的测量中,84.4%的家长有至少1次剂量误差,其中剂量过大者占68%。
▼剂量不准为哪般?
量杯vs.注射器。量杯出现剂量误差的概率明显高于注射器(aOR=4.6),但两种不同精度的注射器却区别不大。那么用注射器替代量杯是否可以基本消除误差的出现呢?答案是不能。即使在第1组标签和度量工具都以ml为单位时,用注射器度量9次也会出现1~2次剂量误差。
药品标签与度量工具单位的完全匹配重要吗?实验结果显示仅有第5组出现剂量误差(aOR=1.2)及大误差(aOR=1.4)的概率高于第1组,该组药品标签和度量单位完全不匹配,因此统一两者的单位也许能提高剂量的准确率。研究也对家长的文化程度进行分组分析,发现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而言,这一点更为重要。但是,即使是度量单位统一为mL的第1组,出现剂量误差的平均概率也有约1/4。
药物剂量和度量工具容量的关系。相比5mL剂量组,2.5及7.5mL组错误概率更大,2.5mL组为著(aOR=4.2)。这提示根据不同的药物剂量使用不同容量的度量工具能减少误差,特别是2.5mL这样的小剂量用药,配置一个小容量工具也许更合适。
▼怎样才是喝药的正确姿势?
总体而言,鼓励使用注射器代替量杯、将药品标签与度量工具统一为以mL为单位、为不同剂量的药物设计不同容量的度量工具对喝对剂量都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第一点最为重要,原因之一是该研究证实两者差异显著,此外我国国内的儿科液体药剂最常配备的度量工具正是量杯。
但光是这几点还
不够,就算是最为有效的注射器替代量杯的方法,也有不低的误差概率。因此修改药品标签及度量工具设计的同时,还应以图文等方式教授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宣传精确到毫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