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说,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临床过程中,面对药品说明书上“成人用药,儿童酌减、儿童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您是否担心、无助和困惑过?在儿童药物的用法、剂量、说明、配伍以及产品类型存在诸多隐患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呢?这一热点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儿童专用药物品种少
“儿童用药”这个话题超乎寻常地受人关注,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儿童用药一直存在诸多隐患。国家药监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我国3500多种药物制剂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不足2%,并且90%的药品没有儿童装。另外,目前存在的药物制剂中,即便在一般综合性大医院,专门的儿科专用药物也低于药品种类的5%。
“儿童用药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儿科医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罗小平介绍说。
“儿童用药中,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儿童专用的皮肤药、鼻腔用药以及眼药。”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在媒体采访时介绍说,以皮肤药为例,除了治疗儿童湿疹的药品外,治疗泌尿感染、外生殖器感染的药品几乎没有。医生只能被迫给小孩开成人使用的外用药,为了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医生在为患儿开出此类药物时,还得多嘱咐家长加水稀释。眼药的情况则更加严重,外用药还可以稀释,眼药不能稀释,用量就无法控制。
儿童用药不当很普遍
除了专用剂型少,儿童用药还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用法用量不准确,大部分药品说明书上仅标有“儿童用量酌减、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随之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用法用量无明确说明的情况下,用药过量、滥用药物的现象就非常普遍,这一窘境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高达24.4%。
由于没有专属剂型,在为儿童使用成人药品时,剂量把握不准是当前最常见的问题。一些儿童药品,一般都是以年龄、体重来折算用量,如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1~3岁,体重10~15kg,一次用量是3~4ml。”如果是3岁半的患儿,又是肥胖儿,体重>15kg,该用多少呢?面对说明书,很多儿科医生感觉很为难。
“此外,在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往往会忽略用药对象,而将一些明确规定用于未成年人群的药用于儿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东大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杨柳生介绍说。
无药可用是根本问题
儿童用药安全受人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剂型少、用法用量不准确,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生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
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消化科主任张艳玲举例说,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但是可应用的药物比较少。针对这一类型的感染,临床上应该选择大环内酯类的药,现在常用的有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红霉素静脉应用的作用时间短,相对需要的液体量又比较大,而且一天需要用多次,这对患儿来说很不方便。而阿奇霉素静脉应用的作用时间长,需要的液体量也不大,一天使用一次,胃肠道反应也相对较轻,但是说明书上却没有关于儿童静脉应用的用法、用量及用药指导。
张艳玲进一步介绍说,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很多感染疾病没有很好的药,没有既作用时间长,又只作用局部的良好药品,目前能选择的就是一些头孢类药物,而这些药物对患儿来说是有不良反应的,医生面临的最尴尬问题就是面对疾病无药可选。
把儿童当“缩小版成人”是罪魁祸首
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例如从出生~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1岁为婴儿期;1~3岁是幼儿期。孩子处于不同时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服用成人药物时,绝不能单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
对此,罗小平表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机能尚未成熟,肝、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
“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张艳玲介绍说。
在当前儿童用药存在剂型少、用法用量不精确的情况下,医生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才能确保儿童安全用药呢?对此,多位专家共同表示,儿童用药必须坚持做到安全、合理、有效。
观察不良反应,选择合适剂型
儿童用药过程中,急性不良反应发展快,死亡率高,可表现为过敏性皮疹、休克等症状。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慢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泌尿反应。儿童长期用药且用药量大的话,还可能会出现肝脏损害。
“临床过程中,一旦怀疑药物出现了不良反应,医生首先要停止对患儿用药,并根据出现的症状给予对应的治疗。”张艳玲进一步分析说。
此外,选择合适剂型对儿童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儿童最常用的药物剂型是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然而,实践证明,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片剂和胶囊制剂并不合适,容易造成哽噎或窒息,而使用注射剂则会让儿童产生恐惧。”但治疗哮喘的贴剂,镇静用的肛门栓剂,对儿童来说比较适合,值得推广,周忠蜀介绍说。
给药途径首选口服
此外,给药途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鲍秀兰介绍说,“儿童用药应首选口服,正常情况下,一天口服3次,药物的浓度就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通过胃肠道均衡吸收。静脉输液的话,虽然输注过程中药物的高峰浓度会很高,但是一两个小时后,药物浓度会马上降下来,药物浓度达不到一定水平,根本起不了作用。因此,口服用药疗效会更好一些。”但是注射也有一定的优点,比如说一些急性发作的病,如细菌已经入脑膜,通过静脉注射可以很快把细菌杀死。
对此,张艳玲表示,临床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危重程度来选择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如肺炎,严重的就需要静滴来治疗,而对于症状较轻的,口服药物也可以治愈。
剂量合适才能事半功倍
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剂量过小,难以保证用药疗效,而剂量过大,可能会有不良反应。
目前,儿童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包括折算法、体重法、体表面积法。但周忠蜀认为,这些计算方法都不能单一考虑,否则都有可能导致用药剂量不准确。比如,某些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只分年龄段写出给药的剂量范围,但肥胖儿有可能超过正常的成人体重,在这种情况下仍按年龄给药,剂量势必是不够的。她同时强调,儿科医生在看病时头脑必须保持高度清醒,以免剂量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安全。
对此,罗小平表示,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一定要不断观察患儿病情,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此外,医生还要帮助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孩子症状消失后,不要为了巩固药效而随意增加剂量和服药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