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ml惨变35ml,孩子服药中毒,责任在谁?用药安全要知道
2016年11月15日:
四川绵阳某幼儿园,孩子感冒,奶奶送孩子上学时,带去了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委托老师喂药。
当天17时许,奶奶接孩子放学时,发现孩子脸色不对,随后,找老师取回药,发现73毫升装的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只剩下20毫升了。原来老师错把3.5毫升的剂量喂成了35毫升。奶奶立即将孩子带到安州区人民医院挂急诊检查,发现孩子心率高达190(正常人心率是110~120),主治医生诊断为药物中毒,需要马上洗胃。
11月16日:
四川绵阳当地网络疯传“绵阳安州区实验幼儿园老师给一名不到3岁的孩子喂药时,错把剂量3.5毫升喂成了35毫升,导致孩子药物中毒”。
11月17日:
成都商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真实情况是:孩子家长在登记用药剂量时,误将3.5毫升写成了35毫升。
记者给家长看了幼儿园的登记表。家长一直认为责任在老师,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自己写错了。但家长同时认为,老师没有向家长复核,缺乏责任心。
虽然事情已经真相大白,但此时家长和老师们应该更关心的是,如何不要喂错药,不要让吃药治病变成病上加病,甚至导致生命安全!用药安全最重要。
1、幼儿园接受家长要求喂药,只接受有医生处方单的药品,而且最好附上药品的原包装。
目前很多幼儿园对服药的规定非常严格,很多幼儿园谢绝孩子带药上学,如果需要老师喂药要有医生处方和证明。此举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因为用药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建议家长在把处方药给到校方时,最好附上药品的原包装和说明书,增强服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甚至有很多幼儿园实施得非常严格。例如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就将服药制度在官网公布,要求“需要服药的孩子,家长必须持有孩子就医的病历卡”、“家长签字同意由幼儿园协助服药”等数项要求,多重保障。园方表示此举是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以防范药物的误食或误伤。
2、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给孩子用药都要慎之又慎!
药品是把双刃剑,用对症是药,不对症是毒!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生病,自己判断症状,甚至会给儿童服用自己服过觉得有效药物,并按成人剂量减半,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就不会有问题。可是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用药是不科学的。
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同时,儿童的肾脏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另外,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因此,不能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药物,即使减少剂量也不行。
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服药前,要认真核对医生开的处方单。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提醒家长们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ml(相当于2.5mg),有些医生喜欢写2.5mg,如果把这里的2.5mg错看成2.5ml,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报道过这样的例子。家长一旦有怀疑或者不明确,一定要跟医生咨询或者讨论。
另外,值得家长注意的是,目前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mg/5ml,而滴剂是500mg/5ml,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还有,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发现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是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孩子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避免拿错而给错药物。
用药安全科普文推荐:
用药不当广告,所有妈妈看完都哭了……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避免服药过量,美林、泰诺林剂量速查表,敬请收藏
最全宝宝喂药知识,你知道吗?
儿童用药最容易犯的九个错误
3、孩子生病还是尽量在家中休息
此事件一出,绵阳市当地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季节,卫生执法部门都会对学校进行督查,特别是在传染病高发期,更会要求学校做好卫生防疫等工作。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孩子生病了,最好在家休息,因为幼儿园孩子多,容易交叉感染;其次,孩子在幼儿园一旦病情加重,或者出现任何不适,老师可能因为带的孩子比较多,关注不到,照顾不周,更可能因为通知家长不及时,耽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
4、一旦出现药物中毒,不要耽搁,第一时间送医院
一旦发现孩子服药后,出现任何不适或者家长不能判断的症状,第一时间都要去医院。很可能孩子出现了药物中毒。并同时带上孩子所服药物的包装和医生所开处方等来说明情况。